2.5萬億元投資規模、年節約用水38億立方米,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13億噸,帶動就業人口超1300萬人……這一系列數字,勾勒的是“十三五”期間可再生能源發展藍圖。
1月5日,中國多地深陷“霾伏”。隨著《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下文簡稱《規劃》)正式印發,攻堅霧霾的正能量再次唱響:未來5年,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將提升至15%以上,天然氣消費比重力爭達到10%,煤炭煤炭消費比重下降至58%以下。與此同時,風能、
光伏與
生物質能等細分板塊將成為能源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抓手。
事實上,作為助推能源綠色化進程的有力杠桿,相關的政策扶持自然不在話下。自2016年10月起,國家能源局密集發布了一系列法規文件,圍繞可再生能源的具體細分板塊,挨個印發了相應扶持紅利。在眾多業內人士看來,隨著清潔低碳能源比重大幅提升,在嚴格把控能源發展總量之余,能源發展將以消納與開發并重、保質增效的多維度發展理念行穩致遠。
清潔能源成增量主體
承接了政府“非一般的期待”,也必然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這是業界對于未來清潔能源的普遍看法。“行業屬性來看,清潔能源產業涉及上述能源的前期開采、加工制造、運輸配料,上下游設備的研發、生產,以及相關技術的開發等。”在業界資深人士徐光瑞看來,2017年我國清潔能源領域無疑將喝上供給側改革“頭啖湯”。
與此前能源五年規劃不同,日前印發的《規劃》實現了能源由量轉質的發展戰略,實行能源消費總量與強度雙重把控,劃定了50億噸標準煤的發展紅線。同時,優化升級能源結構,清潔能源將是能源供應增量的發展主體。而具有萬億投資想象空間的可再生能源,其地位不言自明。
按照《規劃》相關指標測算,非化工能源與天然氣消費增量是煤炭增量的3倍多,約占能源消費總量增量的68以上。具體來看,截至2020年,風電裝機達2.1億千瓦以上、
太陽能發電裝機達1.1億千瓦以上、生物質能發電裝機達1500萬千瓦、地熱能利用總量達4200萬噸標準煤、水電裝機達3.8億千瓦。
若按年均分解,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總量年均增長逾4200萬千瓦。其中涵蓋風電約1600萬千瓦、光伏發電約1300萬千瓦、太陽能熱發電100萬千瓦、生物質能發電200萬千瓦,常規水電750萬千瓦,約占“十三五”年均新增裝機規模的半壁江山。
同時,在霧鎖迷城的現實困境下,《規劃》對煤炭的消費量提出了更嚴苛的要求,倒逼煤炭清潔利用的精細化、專業化、產業化。國家能源局發展規劃司副司長何勇健指出,“為實現15%的非化石能源發展標的,需要新增非化石能源2.3億噸標準煤。加之天然氣消費10%的愿景,清潔能源消費增量將逾總體量的70%以上。若要維持目前消費水平,剩余的增量就只能由煤炭補齊短板。”
“質大于量”多措促消納
隨著供給側改革在經濟領域掀起的一股新浪潮,追求高效、判斷精準成為包括可再生能源領域在內的所有行業的努力方向。著重能源結構調整的同時,改善供應格局也是“十三年”期間能源發展的重中之重。來自權威媒體的報道消息稱,在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后,由于能源消費地區市場萎縮,對接收區外能源的積極性普遍降低,能源送受地區的博弈正日漸加劇。
其中一個亟待破局的難題,即將傳統能源轉型與新業態快速發展進行深度融合。為此,《規劃》對未來5年的產業格局進行了統籌安排:根據新形勢的發展變化,風電、光伏布局重點將由西向東中部轉型;新增風電裝機中,中東部地區約占60%,新增太陽能裝機中,中東部地區約占55%,并以分布式開發、就地消納為主。
國家能源局發展規劃司副司長何勇健表示,新經濟常態下保供已不再是我國能源發展的著力點,取而代之的是如何提升質量與效益。在《規劃》中明確,以能源系統優化作為提質增效的重要抓手,通過聯產聯供、互補集成的方式提高整體效率,同時降低成本,加強能源系統優化。“由量向質的轉變,可謂此次新規最大的亮點。”何勇健介紹道。
《規劃》還強調,在技術創新方面,進一步增強產業發展粘性與活力,加快推進核心技術的裝備制造研發。在體制創新方面,著力發揮市場之手的配置作用,為社會資本的涌入提供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生態格局。而在產業模式創新方面,推動互聯網+、大數據技術與能源產業的有機融合,力爭傳統能源產業“老樹發新芽”。
此外,就目前業界普遍關注的補貼問題,《規劃》亦給出了目標:截至2020年,風電項目電價可與當地燃煤發電同平臺競爭,光伏項目電價可與電網銷售電價相當。“誠然,在補貼退坡之際,將產業規模化發展與技術創新結合起來,擴大商業化利用,加快成本下降步伐,將成為未來5年包括光伏、風能產業在內的所有清潔能源領域的發展目標。
正如中海陽能源副總裁章顥繽所說的,“雖然在技術上、成本上、投融資方面仍面臨諸多待解難題,但清潔能源前景無疑非常樂觀”。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