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形成主因是排放 急需做實區域大氣治理機構!
發布時間:2017-1-5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從2016年12月29日開始至今的重污染天氣過程仍將持續。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分析,霧霾的核心內因是排放,重要外因是氣象。“在本地的大氣污染治理上,現有的管理工具已經夠多了,我們....
從2016年12月29日開始至今的重污染天氣過程仍將持續。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分析,霧霾的核心內因是排放,重要外因是氣象。“在本地的大氣污染治理上,現有的管理工具已經夠多了,我們并不缺管理工具,關鍵在于如何把它們利用好。”一位地方環保局官員對21世紀經濟報道分析。
中國再現全國大范圍的持續霧霾現象。
根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監測顯示,2017年1月4日8時,63.8%的被監測城市出現空氣污染。
其中,空氣嚴重污染城市占被監測城市總數的3.3%,空氣重度污染城市占24.9%,中度污染城市占14.2%,輕度污染城市占21.4%。京津冀地區的北京、石家莊、唐山、廊坊等城市空氣出現嚴重污染,天津、哈爾濱、南京、揚州、鎮江、合肥、濟南、青島、洛陽、武漢、長沙、桂林等城市空氣重度污染。
中國環科院原副院長柴發合對21世紀經濟報道分析,雖然治霾的措施在增加,力度在加大,但與公眾的預期還有很大的差距。
“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治霾不僅是一個環境問題,本質上也是一個經濟和社會發展問題。但目前,還有不少人對治霾的緊迫性、長期性和復雜性認識不夠。”柴發合指出。
重污染天氣持續長達一周
從2016年12月29日開始至今的重污染天氣過程,還將持續。
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指揮部2017年1月4日17時發布消息,4日夜間,北京空氣質量可能達到“6級嚴重污染”水平,原本于4日24時到期的“空氣重污染橙色預警”延長至7日,屆時將依據空氣質量實況及臨近預報解除預警。
監測數據顯示,2016年12月31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49個城市空氣質量為重度及以上污染。其中,16個城市空氣質量達到嚴重污染,石家莊市為污染最重城市。2017年1月1日,空氣質量為重度及以上污染的城市范圍有所擴大,北京、石家莊、臨汾市等城市污染嚴重。同時,東北地區、關中地區部分城市空氣質量也達到重度污染,甚至達到嚴重污染。
1月3日,中央氣象臺首次發布最高等級的大霧紅色預警,北京南部、天津、河北中南部、河南中東部、山東西部、安徽北部、江蘇中部等地有能見度低于500米的濃霧,部分地區有能見度低于50米的特強濃霧。
1月4日早上6時,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大霧紅色預警和霾橙色預警。氣象部門預計,此次大范圍霧和霾天氣將持續至8日夜間。
根據中央氣象臺的介紹,1月4日上午8時,受靜穩天氣形勢以及地面濕度大的情況影響,京津冀以及山東、河南等地均出現大范圍大霧天氣。
1月4日早晨,山東省氣象局把大霧橙色預警升級到大霧紅色預警信號。目前,魯西北、魯中、魯南的大部地區和半島局部地區已出現能見度低于50米的特強濃霧。
根據山東省環保廳的介紹,元旦以來,山東全省有16市發布重污染天氣預警,全省因此停產的企業達到1820家,停工工地2337個,限產企業2200家。
對于未來幾天的天氣走勢,北京市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張琳娜指出,目前監測到偏東路徑的一股冷空氣,預計從4日白天到5日,這股冷空氣將沿著偏東路徑影響京津冀一帶。
受這股冷空氣影響,預計北京東北部、天津和河北南部偏東地區、山東等地,大霧和霾的情況會有所減輕。但是,北京平原地區受到這股冷空氣影響較弱,4日、5日兩天霧和霾仍將維持。
根據中央氣象臺預報顯示,自8日夜間起,受冷空氣影響,京津冀中南部空氣質量自北向南逐步改善,預計10日空氣質量好轉。
霧霾形成的主因是排放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分析,霧霾的核心內因是排放,重要外因是氣象。
賀克斌解釋,在過去的三十年里,快速城市化、快速工業化和快速機動化這“三快”在說明我國的經濟實力增強的同時,也說明污染排放量也在快速增多。
“經過多年高能耗、高排放的粗放式發展,我國大氣污染物排放的規模已經非常驚人。”柴發合解釋,這是一個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無可回避的排放背景,這樣的一個背景是包括決策者在內的每一個人都必須正視的。
以霧霾最為嚴重的京津冀地區為例,該地區產業以火電、鋼鐵和建材為主,且沿太行山布局,能源結構以煤為主,交通運輸以公路為主,污染物排放強度仍處于高位。
統計數據顯示,京津冀區域國土面積雖然只占全國的2%,但2014年常住人口占全國的8%,煤炭消費占全國的9.2%,單位面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粉塵排放量分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4倍和5倍。
其中,這一輪霧霾嚴重的山東的煤炭消費驚人。2011年山東省煤炭消費量高達3.8億噸,約占全國的1/10,每平方公里消耗煤炭2433噸,遠高于廣東、浙江、江蘇等經濟強省,全國平均水平僅397噸,但山東2017年的控煤目標僅為比2012年減少2000萬噸。
山東省也是機動車保有量大省,居全國第一,其中汽車保有量居全國第二,2015年達到1553.6萬輛。機動車尾氣排放也是重要的城市大氣污染源之一。
同時,近兩年的不利氣象條件也是全國大范圍霧霾形成的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根據環保部的介紹,2015年發生了自1998年以來最強的厄爾尼諾氣候事件,2016年厄爾尼諾切換為拉尼娜狀況,延續了氣候異常。進入秋冬季以來,我國北方地區溫度明顯偏高,冷空氣活動明顯偏弱。
以京津冀地區為例,第四季度平均多個氣象要素均表現為十多年以來(2000年以來)明顯偏差的情況。如地面平均氣壓十多年偏低,濕度明顯偏高,地面風速明顯偏小,與逆溫狀況聯系緊密的大氣中層溫度也達到十多年來最高水平,反映大氣逆溫狀況明顯較重,不利于污染物的擴散。
再以北京市為例,北京市環保局總工程師分析,根據北京市環保監測中心的數據,如果把每年極端不利的氣象條件和極端有利的氣象條件疊加在一起,最近四年每年極端氣象條件對PM2.5平均濃度的貢獻幾乎都是11微克/立方米左右。
國資委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趙華林對21世紀經濟報道分析,在內外因中,排放是主因。經濟發展結構決定了污染排放現狀,經濟結構改變之前,環境質量難以得到根本性改善。
做實區域大氣治理機構
“在本地的大氣污染治理上,現有的管理工具已經夠多了,我們并不缺管理工具,關鍵在于如何把它們利用好。”一位地方環保局官員對21世紀經濟報道分析。
根據發改委的通報,2016年下半年各地價格主管部門檢查燃煤發電企業759家,對2015年度605家違法違規燃煤發電企業實施經濟制裁3.28億元。
前述地方環保局官員指出,這說明燃煤發電企業違法違規現象非常嚴重。這也說明我們既有的管理工具并沒有發揮出最大績效。
在區域污染的治理機制上,盡管《大氣污染防治法》專章描述“重點區域大氣污染聯合防治”,但是除了聯席會議制度外,并沒有其他具體的落實機制安排。
以“大氣十條”為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和珠三角已經建立了區域大氣污染防治領導小組聯席會議制度。這些聯席會議由區域內各省(區、市)人民政府和國務院有關部門參加,通過定期領導小組會議和辦公室工作會議兩種主要形式。
這些會議能發揮什么作用?主要是研究協調解決區域內突出的環境問題,并組織實施環評會商、聯合執法、信息共享、預警應急等大氣污染防治措施,同時還負責通報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進展,研究確定階段性工作要求、工作重點與主要任務。
“從過往環保系統及相關領域的類似聯席會議的管理效果來看,一方面,作為臨時性的協調議事機制,其能否科學有效決策存在疑問。”中科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副院長王毅對21世紀經濟報道分析,另一方面,由于不屬于常設機構和缺少利益相關方參與,即使產生決策而能否實施也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所以這種聯席會議制度的效果并不理想。
王毅建議,解決區域的大氣環境問題,必須建立可操作的制度安排。具體而言,一是制定區域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如京津冀地區大氣污染防治特別法;二是探索建立區域的大氣治理管理機構,并將其作為未來環保大部門體制的派出機構,統籌行使相應的管理職權。

(官方微信號:chinajnhb)
(掃一掃,節能環保信息隨手掌控)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