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計到2020年,全國餐廚廢棄物產出量達到12萬噸/日。如果按照30%處理能力來規劃,2020年日處理能力需要達到3.6萬噸,而現在只有1萬噸,還有將近3萬噸缺口。即使目前在建的處理設施都建好,能達到2萬多噸/日處理能力,還有1萬噸缺口。
項目建設需提速,解決處理工程“吃不飽”,制定完善相關產品標準和工程設計、建設規范
“十二五”以來,我國餐廚
垃圾處理工作已有較大突破和進展。據統計,目前,在建、已建、籌建的餐廚垃圾處理廠有118座,其中40多座已經投產。這118座處理廠建好投產后,日處理能力預計可達到2萬噸~3萬噸。
“預計到2020年,國內餐廚垃圾日處理能力還有1萬噸的缺口,需要提高處理能力。另外,國家層面的管理辦法需要盡快頒布實施,還需建立完善長效運營機制,保證餐廚垃圾處理行業健康持續發展。”在2016(第十屆)固廢戰略論壇上,北京工商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主任任連海指出。
目前行業初具規模
各級政府出臺相關政策;地溝油生產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探索成功的技術路線和發展模式;涌現一批比較活躍的企業
為了彌補餐廚垃圾處理能力嚴重不足,“十二五”時期,國家發改委補貼20多億元,在全國批準了5批試點城市,規劃建設100個餐廚垃圾處理廠。目前第一批6個處理廠已經通過驗收,據悉,第二批在今年年底之前開展驗收工作。
“試點城市基本囊括了國內的一線、二線城市,還有部分三線城市。應該說,餐廚垃圾處理行業已經初具規模,在多方面取得明顯進步。”任連海表示。
在政策方面,為了規范和促進餐廚垃圾處理行業發展,近幾年,相繼出臺了一些相關政策尤其是地方性政策。截至目前,已經有9個省(直轄市)出臺了省級餐廚垃圾管理辦法,如北京、上海、山東、江蘇等。還有101個地級城市出臺了相關管理辦法,另外,一些區縣也出臺了管理辦法。
目前,一些餐廚垃圾處理廠已經開始運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餐廚廢油回餐桌趨勢。對此,任連海表示,發展餐廚垃圾處理行業的初衷,主要是杜絕地溝油和解決餐桌食品安全問題。“如果把餐廚垃圾控制住,由特許經營企業進行無害化處理,同時切斷了地溝油的生產渠道。從這一點來說,取得的成效比較明顯。”任連海說。
另外,通過近幾年的工程實踐,也探索了一些成功的技術路線和發展模式。據他透露,北京工商大學與國家發改委合作,結合實踐經驗,正在撰寫餐廚垃圾處理行業技術指南。
隨著各級政府對餐廚垃圾處理行業的重視以及行業自身的發展,近年來,行業已涌現出一批比較活躍的企業。其中包括江蘇維爾利、青海潔神、寧波開誠、北京嘉博文、青島天人等。還有一些環保領域中其他細分板塊的企業進入到餐廚垃圾處理行業。目前,行業有著市場屬地化趨向明顯的特點。
“此外,一些大型國企,如北控、光大、首創等,通過收并購等方式,也開始進入餐廚市場,使得這個行業呈現朝氣蓬勃的局面。”任連海說。
處理能力需要提高
到2020年日處理能力可能還有1萬噸缺口;需要制定國家層面的管理辦法;也缺乏法律予以規范
目前,雖然餐廚垃圾處理行業得到初步發展,但是還存在許多問題有待解決。
比如,處理能力需要提高。“我們預計到2020年,餐廚垃圾產出量會達到12萬噸/日。如果按照30%處理能力來規劃,2020年日處理能力需要達到3.6萬噸,而現在日處理能力只有1萬噸,還有將近3萬噸的缺口。”任連海表示,即使目前在建的處理設施都建成投產,只能達到2萬多噸/日的處理能力,那么還有1萬噸的缺口,需要在“十三五”時期新建項目用于補足。
如何提升處理能力?任連海認為,首先要把“十二五”批準的試點處理廠盡快建成投運,這需要多方面予以合作。另外,為了保證餐廚垃圾處理行業健康、快速發展,并利于政府統一管理,應制定國家層面的管理辦法。
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國內還沒有國家層面的管理辦法。“雖然,一些省市制定出臺了相關管理辦法,但缺乏國家層面的管理辦法,以至于地方性的管理辦法缺乏穩定性、統一性。”與會專家認為。
據悉,相關專家已經撰寫完畢國家層面的管理辦法,等待國家相關部門列入立法程序。“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現在還沒有一部上位的法律予以規定餐廚垃圾,就連《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中也沒有規定。”任連海表示。
另外,地方各級政府要把餐廚垃圾處理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嘗試采用PPP、BOT等模式,引進民間資本,加快行業發展,提升處理能力。
國家環境保護技術管理與評估工程技術中心主任王凱軍則認為,采用集中處理方式,收集成本和管理成本比較高。可嘗試采取分散處理方式,做小型化堆肥處理,這種方式在小型城市和縣城具有一定優勢,投資運行成本和收集成本都會大幅降低。
所以,業內人士認為,小型化堆肥處理方式,也可快速提升行業處理能力。
處理工程“吃不飽”現象普遍
應加強管理,截斷灰色產業鏈;制定完善相關產品標準和工程設計、建設規范,促進行業持續發展
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內餐廚垃圾集中收運困難較普遍。“一部分餐廚垃圾處理工程存在‘吃不飽’現象,設備建成投產卻不能滿負荷運轉。”任連海表示,現在最主要的問題是,政府掌握的總處理能力還不足以消納所有餐廚垃圾。當正規的處理規模超過產生量,政府會有信心去解決處理廠“吃不飽”問題。
在論壇上,一些企業代表認為,政府應加強管理,加大力度打擊違法違規處理餐廚垃圾行為,尤其是煉“地溝油”行為,截斷灰色產業鏈。同時,可采取靈活的收運方式,定時、定點、分片收運,減輕收運困難。
除了解決處理工程“吃不飽”問題,還需要建立長效運營機制,保證餐廚垃圾處理可持續、健康發展。“這應該是行業面臨的最大瓶頸。企業運營餐廚垃圾處理廠不能賠錢,現在國內主要采用BOT和PPP模式,企業投了大量資金建設這些項目,也拿到了特許經營權,需要通過經營收回成本。”任連海認為,建立長效機制,保證特許經營企業的合理利潤是很有必要的。企業也可嘗試采用多元化技術,通過處理餐廚垃圾生產一些高附加值產品,來彌補企業的部分運行成本。
任連海還建議,相關部門盡快制定完善餐廚垃圾處理行業產品技術標準,以及工程設計、建設規范,促進行業持續發展。
在論壇上,據一些企業代表介紹,餐廚垃圾處理PPP項目在運營初期,其運營收入難以彌補營運成本。建議政府設立專項補貼(包括收運和處置),支持特許經營企業可持續發展。
相關報道
如何讓餐廚垃圾處理企業“吃飽”?
浙江金華政府部門督促簽訂收運協議,定點、定時、定線路分片收集
本報綜合報道 經過一年多運行,浙江金華餐廚垃圾處置項目一期工程(設計處置能力110噸/日)已累計處理餐廚垃圾2.72萬多噸。目前,日平均收運量已達101.3噸,最高收運量達118.9噸/日,收運處置比達93.1%。
主城區3400余家餐飲企業和機關、學校、醫院等食堂基本實現全覆蓋。當前處置中心全負荷運轉,已產生效益100多萬元。
鑒于其他試點城市普遍存在“吃不飽”的問題,金華行政執法部門進行拉網式調查,全面摸清市區餐飲企業(食堂)等底數,并協調各行業主管部門“點對點”督促簽訂收運協議,簽約情況每天匯總通報、餐廚垃圾收運量列入市機關部門年度考核,倒逼各餐飲單位落實到位。
目前市區1427家規模以上餐飲企業和機關、企事業單位食堂全部完成餐廚垃圾管理責任書簽訂和收運合同書簽約工作,簽訂率達100%。2600多家小餐飲店收運協議簽訂率接近85%。
另外,為了解決處理廠“吃不飽”問題,金華制定靈活收運方式,根據主城區餐飲單位分布情況和性質類別,分別購置不同型號的專用收運車輛18臺,配備全自動稱量系統,做到定點、定時、定線路分片收集。
為保證收運質量,金華對餐廚垃圾收運全程實行跟蹤管理。由行政執法部門利用PCA數字化監管系統(含GPS定位、視頻監控、電子標簽、地磅計量和電子臺賬系統等),實時跟蹤收運車收運數量及收運過程,對少收、漏收等違規行為實行每月考核。
此外,金華還以政府通告形式為獨家特許經營開路,強力打擊未取得合法經營資質的公司和個人“黑收購”餐廚垃圾行為,堅決防止餐廚垃圾以“泔水豬”和地溝油形式回流餐桌。
現在金華市原有的餐飲單位——回收單位(個人)——地溝油(泔水豬)灰色利益鏈基本被截斷。
除了能讓特許經營企業“吃飽”,還要保證企業合理的盈利,使其可持續發展。鑒于餐廚垃圾收運處置是社會公益事業,PPP項目初期運營收入基本不足以彌補運營支出和融資成本。金華市目前以150元/噸的標準對回收處理企業進行(收運70元、處置80元)補貼,補貼標準每兩年視情調整。
目前,金華正準備計劃上馬餐廚廢棄物收運處置二期工程,擬引進生物柴油提煉技術設備、沼氣發電機項目、車用燃氣二次脫炭設施,延伸產業鏈,進一步提高產品附加值。爭取在收運處置比例、整體收益計劃、廠區環境等方面均達到國內最高水平。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