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吞精做爰啪啪高潮,亚洲欧美春色,中文亚洲视频在线,九一成人免费视频

您好,歡迎來到綠色節能環保網 [請登錄] [免費注冊]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新聞 > 行業要聞 » 正文

“土十條”出臺 四大機構建議環保企業進入修復市場的策略

發布時間:2016-6-3 來源:OFweek

國務院印發《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土十條”),提出到2020年,土壤污染加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農用、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
國務院印發《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土十條”),提出到2020年,土壤污染加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農用、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到2030年,全國土壤環境質量穩中向好,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5%以上。到本世紀中葉,土壤環境質量全面改善,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從長遠來看,“土十條”給土壤污染修復治理市場帶來的市場空間非常大,相對來說投資風險也非常高,節能環保產業該如何選擇進入細分領域的方式呢?看看四家證券機構的看法。

中信投建證券觀點

開展土壤污染詳查,建設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絡

“土十條”開篇就提出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2018年底前查明農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積、分布及其對農產品質量的影響;2020年底前掌握重點行業企業用地中的污染地塊分布及其環境風險情況。另外,計劃2017年底前,完成土壤環境質量國控監測點位設置,建成國家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基本形成土壤環境監測能力。

我們認為,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和國控監測點位設置將催生土壤環境監測及控制體系的訂單,有利于相關上市公司戰略布局的兌現以及專利技術的運用,率先進入環保大數據市場。

污染防治落實先行區,推進技術應用試點

“土十條”提出在8個污染耕地集中省份優先組織開展治理與修復,并于2016年底前在臺州、黃石、常德、韶關、河池和銅仁啟動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先行區建設。另外,在2020年底前分批實施并完成200個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技術應用試點項目,形成一批易推廣、成本低、效果好的適用技術。

我們假設按照6個防治先行區各投資2億元,200個技術應用試點項目各投資3000萬元,測算出“土十條”帶動財政撥款72億元。防治先行區的建設對全國土壤修復治理的普及產生示范作用,而實施技術應用試點項目能結合實際,更快提升針對重金屬及農藥污染的治理能力。此外還提出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治理與修復面積達到1000萬畝,假設按照平均每畝污染處理1萬元測算,將形成1000億元的治理修復市場空間。

實施農田分類管理,落實嚴格管控

“土十條”提出按污染程度將農用地劃為三大類,未污染和輕微污染劃為優先保護類,輕度和中度污染劃為安全利用類,重度污染劃為嚴格管控類,以耕地為重點,分別采取相應管理措施,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此外,永久基本農田施行嚴格保護,加強對嚴格管控類耕地的用途管理,防止企業污染。

我們認為,當前農田環境質量堪憂,耕地土壤點位超標率19.4%,主要污染物成分復雜。實施分類管理并嚴格管控將從源頭上遏制新的污染土地產生,有利于將資源集中運用于當前污染地塊的治理與修復中,加速改善進程。

設立專項資金,鼓勵多元融資渠道

計劃提出,各級財政將設立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用于土壤環境調查與監測評估、監督管理、治理與修復等工作。同時,積極發展綠色金融,發揮政策和開發性金融機構引導作用,為重大污染防治項目提供支持。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股票,通過發行債券推進治理與修復,在防治先行區開展試點。有序開展重點行業企業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試點。“土十條”還鼓勵發揮市場作用,通過PPP模式發揮財政資金撬動功能,帶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土壤污染防治。

在“土十條”出臺之前,部分地區土壤修復有關實施計劃已提上日程,但大部分方案中資金都來自企業、地方政府預算及重金屬污染治理專項資金。設立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填補了渠道缺失,而PPP模式、股票、債券、保險市場的參與更是給行業相關公司帶來更多的融資可能性。

細化責任主體明確制度,加快立法進程

在責任主體上,“土十條”提出按照“誰污染,誰治理”原則明確治理和修復主體,造成土壤污染的單位或個人要承擔治理與修復的責任。責任主體滅失或不明確的由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依法承擔相關責任。另外,將修訂污染防治、城鄉規劃、土地管理、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法律法規,增加土壤污染防治有關內容,到2020年基本建立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規體系。

美國環保署(EPA)1980年的“超級基金法”提出污染土壤修復治理資金主要由責任方承擔,即“污染者付費”;污染行為人暫時沒有修復能力或不愿支付費用時,“超級基金”撥款負責相關費用,再由環保署向責任人追討。對比中國,“土十條”的“誰污染,誰治理”原則能鼓勵政府監管部門完善問責制度,有效遏制污染事故頻發。目前《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已遞交國務院,“土十條”頒布意味著成熟的土壤污染防治法規體系成型指日可待。

投資建議和標的推薦

此次“土十條”提出完成土壤環境質量國控監測點位設置,建成國家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基本形成土壤環境監測能力,將直接利好環境監測類企業,建議重點關注雪迪龍、聚光科技。

土壤修復方面,農田污染防治占到較大篇幅,其中重點提到治理與修復1000萬畝受污染耕地,并且鼓勵通過PPP模式發揮財政資金撬動功能。永清環保今年一季度以7959萬元中標長沙市望城區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整區承包服務項目,成為第一家擁有耕地修復項目的上市公司。此外公司在土壤修復領域探索創新的PPP“岳塘模式”也獲得成功,重點推薦。建議關注高能環境、博世科。

污染防治方面,為了確保污染加重趨勢得到遏制,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將嚴厲打擊非法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違法違規存放危險化學品、非法處置危險廢物等環境違法行為。我們認為此舉將會促使危廢處理行業的景氣度上升,推薦危廢行業龍頭東江環保。

元大證券觀點

土壤污染嚴重,政策落地推動產業發展

目前在全國調查覆蓋的630萬平方公里土地中,土壤總超標率為16.1%,典型地塊(重污染地塊)平均超標率達到28%,土壤重金屬平均超標率達到2.7%。從地域來看,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長三角、珠三角、東北老工業基地等地區土壤污染問題突出,我們認為由于前期污染嚴重,“土十條”的落地將推動土壤修復產業的發展。

.“土十條”目標明確,土壤環境質量得到改善:根據“土十條”的目標,到2020年土壤污染加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左右,到2030年土壤環境質量穩中向好,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5%以上。預計五年內將治理耕地1000萬畝,并使得輕度和中度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面積達到4000萬畝。由于土壤修復的成本在數千元至萬元/畝,我們認為短期內將催生千億的市場規模,長期來看整個土壤修復市場空間在6萬億以上。

2020年前建立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點位全覆蓋

“土十條”提出于2017年底前完成土壤環境質量國控監測點位設置,并于2020年底前實現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點位所有縣(市、區)全覆蓋。截至2015年,全國土壤環境質量監測國控點位3.13萬個,預計2016年增加至3.83萬個,年增長率為22%,隨著監測點位的增加,將帶動土壤環境檢測和監測企業的成長。

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構建土壤環境治理體系

“土十條”明確政府主導購買服務,中央財政將設立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用于土壤環境治理與修復工作。另外將通過PPP模式,發揮財政資金撬動功能,帶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土壤污染防治,我們認為短期內將有效解決當前土壤污染治理投入資金不足問題。

政策導向明確,上下游產業齊受益

我們認為目前市場中土壤修復產業受益標的主要有:1)土壤修復工程類企業;2)檢測機構和監測設備的制造商。在土壤修復中我們最看好永清環保、高能環境,根據Wind市場一致性預測,兩家公司2016年預估每股收益為人民幣0.25/0.57元,分別對應市盈率59/50倍。我們同時看好華測檢測、聚光科技在土壤環境檢測和監測中的成長,兩家公司2016年預估每股收益為人民幣0.28(元大預估)/0.94(Wind預估)元,分別對應市盈率38/26倍。

廣發證券觀點

“土十條”發布,出臺時間超預期

國務院發布“土十條”,目標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左右,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到203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5%以上,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5%以上。“土十條”出臺時間超出市場預期,“土十條”屬于綱領性文件,后續具體實施細則將跟進。

土壤監測將率先啟動

“土十條”要求2018年和2010年分別完成農用地、重點行業詳查。同時,2017年完成國控點監測、2020年實現所有縣全覆蓋的土壤監測網絡,15年底已設置監測國控點3.14萬個,2016年擬增加7000個風險點位,力爭2018年前完成土壤環境數據庫。我們預期土壤監測市場將率先啟動。

200個示范項目、6大先行區,中央預算近百億“土十條”要求2020年前分批實施200個土壤修復試點項目,同時確定浙江臺州、湖北黃石、湖南常德、廣東韶關、廣西河池、貴州銅仁等6個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先行區,未來有望更大范圍鋪開。對于投資者關心的投資規模,“土十條”未詳細闡述。但2016年中央財政預算中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91億元,同比增長145%,加上以前年度結轉,16年財政預算數達97億元。同時鼓勵PPP模式帶動社會資本參與土壤修復。

土壤立法進展:17年擬提交人大

根據全國人大環資委安排,擬在2016年年內進行兩次內部初審,2017年提交給全國人大常委會,完成提請和審議的任務。目前福建、湖北已經頒布地方土壤污染防治法,湖南、河南、廣東、吉林等省亦在積極推進。另外,修訂后的《土壤環境質量標準》已經三次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等待報批。

關注“土十條”落實情況和土壤修復標的

之前市場由于擔心資金投入不足、無成熟盈利模式等問題,土壤污染治理難以推進而對土壤污染主題持悲觀預期。我們則預期伴隨土十條的推出,后續包括污染事件嚴肅處理、新一輪土壤污染詳查、更多試點項目推出、土壤立法推進等刺激因素,都會提升土壤污染板塊的關注度。建議關注高能環境、博世科、永清環保。

中信證券觀點

污染預防保護優先,風險管控彰顯務實態度

此次“土十條”提出我國在土壤污染防治領域的相關目標:

.政策目標:到2020年,全國土壤污染加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基本管控;到2030年,全國土壤環境質量穩中向好,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全面管控;到本世紀中葉,土壤環境質量全面改善,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

主要指標: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左右,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到203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5%以上,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5%以上。

不同于大氣和水污染,土壤污染具有隱蔽性、滯后性及不可逆性等特點;土壤污染治理難度大、成本高、見效慢,根據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經驗,污染預防、風險管控、治理與修復的投入比例約為1:10:100。從政策目標的制定,我們可以看出“土十條”基調就是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風險管控,如政策目標里面提及的都是污染和風險控制而不是單純治理,耕地強調安全利用率(如100畝污染的土地,5畝種植食用大米,95畝種植非食用景觀作物,安全利用率就是95%)而不是簡單的治理率,這給后面治理留有空間和余地,也體現出政策制定者堅持問題導向、底線思維,堅持突出重點、有限目標的務實態度。

場地調查/監測先行,摸清家底為首要任務

“土十條”第一條措施便是“以農用地和重點行業企業用地為重點,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2018年底前查明農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積、分布及其對農產品質量的影響;2020年底前掌握重點行業企業用地中的污染地塊分布及其環境風險情況”。并加強土壤監測和體系建立,“統一規劃、整合優化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點位,2017年底前,完成土壤環境質量國控監測點位設置,建成國家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充分發揮行業監測網作用,基本形成土壤環境監測能力”。

2005~2013年,環保部會同國土資源部開展了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在63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調查中,我國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為16.1%。但之前各項調查的精度/全面性都難以滿足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治理修復的需要。此次“土十條”提出要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工作,摸清土壤污染家底,為深入開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基礎支持,是土地污染防治的必然先行步驟。

目前針對土壤監測有以下三類主體,環保部門開展的土壤環境質量監測以農用地、污染地塊土壤環境狀況為主(截至2015年12月,環保部已在全國設置了土壤環境質量監測國控點位31,367個,其中包括一般點位22,816個,風險點位8,551個,2016年擬再增加7,000個風險點位),農業部門以耕地地力為主,國土部門以測定土壤中礦物元素及其他無機指標為主。針對土壤污染的累積性及不均勻性,甚至能夠深入地下污染地下水,土壤監測能夠從一個長周期對重點污染土地有清晰準確的數據,只有監測系統和數據平臺的建立,才能更好的做到保護優先、風險管控,突出重點區域、行業和污染物。

工廢危廢監管加強,切斷污染源治本之道

“土十條”提出“各地要根據工礦企業分布和污染排放情況,確定土壤環境重點監管企業名單,實行動態更新,并向社會公布。列入名單的企業每年要自行對其用地進行土壤環境監測,結果向社會公開。有關環境保護部門要定期對重點監管企業和工業園區周邊開展監測,數據及時上傳全國土壤環境信息化管理平臺,結果作為環境執法和風險預警的重要依據。”

同時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非法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違法違規存放危險化學品、非法處置危險廢物、不正常使用污染治理設施、監測數據弄虛作假等環境違法行為”。針對工礦企業土壤環境監管體系不健全,危險廢物處置、污泥利用、電子拆解等活動以及肥料、農藥、農膜等不合理使用的環境監管不到位污染土壤環境等問題,“土十條”也提出強化工礦企業環境監管、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嚴管廢物處理處置活動、減少生活污染等要求,危廢等污染源是導致土壤污染罪魁禍首(如常州毒地事件本質是危廢事件),從源頭上切斷土壤污染來源是治本之道。

責任明晰政府主導,耕地修復千億空間

“土十條”明確提出要“按照‘誰污染,誰治理’原則,造成土壤污染的單位或個人要承擔治理與修復的主體責任。”并按照“國家統籌、省負總責、市縣落實”原則,完善土壤環境管理體制,全面落實土壤污染防治屬地責任。探索建立跨行政區域土壤污染防治聯動協作機制。并確定治理與修復重點。“各地要結合城市環境質量提升和發展布局調整,以擬開發建設居住、商業、學校、醫療和養老機構等項目的污染地塊為重點,開展治理與修復。在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省份污染耕地集中區域優先組織開展治理與修復;其他省份要根據耕地土壤污染程度、環境風險及其影響范圍,確定治理與修復的重點區域。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治理與修復面積達到1,000萬畝。”

“土十條”明確了治理修復責任主體,也強化了政府主導的基調,同時提出在重點省份開展優先地塊的修復和治理,通過政府資金、社會資本、PPP等多元化模式來推動行業發展,形成若干綜合實力雄厚的龍頭企業。而1,000萬畝耕地修復明確指標,按照3~5萬元/畝修復價格估計,有望帶來3,000~5,000億市場空間。后續可關注上市公司在浙江臺州、湖北黃石、湖南常德、廣東韶關、廣西河池和貴州銅仁(2016年底前啟動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先行區建設,力爭到2020年先行區土壤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訂單獲取帶來投資機會。

投資策略:中長期看好場地調查/監測/修復/危廢相關領域

整體來看,此次“土十條”并沒有盲目提出治理目標,而是較為務實強調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風險管控,根據污染程度改變污染土壤用途,同時加強風險管控,也即土壤修復并不要求恢復原有功能,核心原則是避免污染擴散,同時加強污染源監管,在此基礎上才是具體實施土壤修復工程。盡管土壤相關潛在市場空間較大,但受制于資金及模式其真實需求或逐步加快釋放而非爆發(2015年土壤修復總產值僅約20億元),并在上市公司訂單/業績層面體現。

(官方微信號:chinajnhb)
(掃一掃,節能環保信息隨手掌控)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扎囊县| 汉沽区| 东兰县| 罗平县| 丰顺县| 巴彦淖尔市| 吴旗县| 夏邑县| 普宁市| 宝山区| 怀来县| 沙湾县| 承德县| 西藏| 洛浦县| 湘阴县| 锡林郭勒盟| 宁波市| 阿拉善左旗| 原阳县| 廉江市| 庐江县| 常德市| 岳阳市| 买车| 荆门市| 甘谷县| 安阳县| 木兰县| 色达县| 兰考县| 张家界市| 北辰区| 库车县| 孙吴县| 漳浦县| 玉溪市| 武川县| 长阳| 洪泽县| 尉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