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近日發布《中國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發展報告(2016)》,報告指出,截至2015年底,我國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塑料、廢輪胎、廢紙、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報廢汽車、報廢船舶、廢玻璃、廢電池等十大類別的再生資源回收總量約為2.46億噸,同比增長0.3%。
但是,受國內外經濟形勢影響,國內再生資源市場震蕩不強,呈疲軟狀態,主要品種再生資源價格持續下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企業利潤持續走低,迫切需要轉變發展方式,實現轉型升級。
為此,商務部等6部委日前聯合發布《關于推進再生資源回收行業轉型升級的意見》,提倡市場運作和政府引導相結合、規范秩序與行業創新相結合、突出重點和兼顧其他相結合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結合,從宏觀角度對再生資源回收行業轉型升級提出了基本原則。
產業轉型升級需要內生動力
嘗試PPP模式、“互聯網+回收”模式、企業兼并重組等
隨著當前經濟形勢的不斷變化,面臨下游產品價格下跌巨大壓力的再生資源價值屬性已然逐漸淡化,而在價格下行的過程中,環境公益屬性卻日漸突出,讓再生資源回收行業初步形成了能夠反映產業內生動力、促進創新發展的新方式。
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領域開始嘗試PPP模式,在一定程度完善了財政補貼機制,滿足了居民的環保要求,提升了企業的運作效率。同時,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布了《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和勞務增值稅優惠目錄》,整合歸一稅收優惠政策,統一實行即征即退方式,對再生資源綜合利用產品給增值稅優惠政策,給回收行業的發展帶來機遇。
但由于近年來再生資源回收價格持續下跌,“拾荒”大軍和個體戶的積極性逐漸下降,回收市場呈現“利大搶收、利小不收”的局面,再生資源回收難度加大。目前,以蘇州為代表的一些城市,通過垃圾清運與再生資源回收系統的協同融合,在垃圾分類、垃圾減量及再生資源回收處理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模式,大幅提升再生資源回收率,減少垃圾填埋量。
互聯網企業則通過二維碼等物聯網技術跟蹤產品及廢棄物流向,梳理回收渠道,優化回收網點布局,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典型互聯網企業代表,如淘綠、愛回收、回收哥、綠貓、再生活、幫到家、綠色地球、舊貨郎等,利用互聯網搭建在線交易平臺,促使再生資源交易市場由線下向線上線下結合轉型升級,減少了回收環節,降低了回收成本,提升了企業競爭力。
資本入局助力了轉型升級。去年,國企、上市公司大舉進軍再生資源行業,行業競爭加劇。通過兼并重組,企業優化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要素配置,調整再生資源的產品結構,走專業化、差異化發展之路,化解過剩產能,逐步改善產品銷售疲軟、價格持續下跌的行業形勢。格林美、桑德環境、東江環保等上市公司通過區域性并購繼續煥發活力,將拆解后的電器元件經簡單處理循環利用,在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迅速增長的時期打造經濟新增長點,為企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行業需要尋找新的支撐
新型回收模式不斷涌現,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信息技術將廣泛應用
2015年,我國十大品種再生資源回收總值為5149.4億元,受主要品種價格持續走低影響,同比下降20.1%。其中報廢船舶降幅最大,同比下降47.2%;報廢汽車增幅最大,同比增長85%。
報告指出,由于原有支撐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發展的因素削弱或消失,新的支撐因素尚在形成之中,所以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的調整還將持續一段時間,這將對再生資源價格及回收企業經濟效益的回升構成沉重壓力。
2015年,商務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供銷合作總社聯合制定了《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中長期規劃(2015-2020年)》(商流通發〔2015〕21號),針對我國再生資源行業發展現狀、問題及特點,明確了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的中長期目標,部署了分類建立回收體系、完善回收節點功能、培育龍頭回收企業、健全回收管理制度等工作任務。
商務部預計,今年我國再生資源回收總量將小幅下降;部分再生資源價格將維持震蕩調整趨勢;一買一賣的傳統經營模式將難以為繼,再生資源回收與社區服務結合模式、兩網融合模式等新型回收模式不斷涌現;兼并重組加劇,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互聯網、大數據、二維碼等信息技術被再生資源回收企業廣泛應用。在未來幾年內,在一系列利好政策推動和市場引導下,我國再生資源回收行業將向現代化、集約化、科學化方向發展。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