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人居環境委員會于3月23日上午召開了“深圳市PM2.5濃度率先達到世衛組織第二階段標準措施研討會”,提出至2020年,力爭大氣各項污染物濃度全面達到世衛組織空氣質量準則的第二階段過渡目標值(PM2.5年均濃度達到25微克/米3)。為實現上述目標,深圳市人居環境委員會于會上提出,將在八大領域開展污染治理新措施。
據介紹,深圳市大氣污染呈現顯著的復合型污染特征,臭氧和PM2.5是深圳市空氣污染的首要污染物,且臭氧的影響越來越突出。因此,PM2.5和臭氧成為深圳市未來大氣污染治理的重點。
深圳市PM2.5主要受本地揚塵源、機動車、火電廠、工業
鍋爐、船舶等排放的影響。源解析結果表明,機動車、SO2二次轉化,VOCs(揮發性有機物)二次轉化和NOx二次轉化是對深圳市PM2.5濃度貢獻最大的4種來源,二次轉化過程貢獻了六成。因此,PM2.5污染所涉及的重點污染源種類較多,控制難度較大,且僅控制一次排放源不能很好地改善污染,而必須同時控制PM2.5的前體污染物。
對于臭氧(O3),據已有研究結果,深圳市O3污染處于VOCs控制區,單純削減NOx反而會增大O3濃度,為更有效控制O3污染,應加大VOCs污染控制,且應比控制NOx力度更大。然而由于VOCs污染源分布零散、行業眾多,監管難度極大,深圳市VOCs污染治理尚處于起步階段。因此,在未來需要全面強有力的VOCs控制措施,大幅提高VOCs削減比例,才能有效制約臭氧污染。
基于現有研究,深圳市人居環境委員會為了實現空氣治理新目標,設置了包括機動車、港口船舶、非道路移動機械、揮發性有機物源、揚塵源、工業源、餐飲源,以及區域聯防聯控八大領域的23項污染治理重點措施,全面控制各類污染物排放。
機動車中,柴油車貢獻了機動車氮氧化物排放量的90%,PM2.5的92%。因此,機動車治理以柴油車污染控制為重點,限制輕型、重型柴油車總量,推動柴油車安裝顆粒物捕集器。同時,淘汰老舊汽油車和柴油車,推廣使用
新能源車替代現有汽柴油車,進一步提升車用燃油和排放標準。
港口船舶領域治理以推動使用低硫燃油以及岸電為重點。隨著電廠等大點源的污染得到控制,船舶已成為深圳市SO2排放的首要污染源,貢獻比例達到64%,其中遠洋船舶貢獻比例為58%。因此,將推動建立珠三角海域排放控制區,強制進入控制區的船舶使用含硫量低于0.1%的低硫燃油。
非道路移動機械領域治理以推動使用電動和LNG的工程機械為重點,并對使用柴油的非道路移動機械加裝DPF(柴油機尾氣處理裝置)。進一步提高相關標準,劃定非道路移動機械的低排區,限制低排放標準和未安裝DPF的非道路移動機械的使用。
揮發性有機物源中,溶劑使用貢獻全市VOCs排放總量的50%,其中,以家具制造、電子制造、印刷、塑膠制品業的排放為主,貢獻了溶劑使用源排放總量的58%。治理方案中,要求涂裝行業禁止使用高揮發性涂料,其他行業盡快完成低揮發性原料改造或溶劑型生產線的廢氣治理。同時,推廣使用低揮發性清洗劑,禁止使用VOC含量超標的生活及商用溶劑。并通過提高VOCs排污收費標準以及重點源安裝在線監測系統來促進VOCs污染的治理和監管。
揚塵源是深圳市PM2.5一次排放的重點源,貢獻了全市PM2.5一次排放的48%。揚塵污染控制將通過建立污染物濃度控制指標來推動。從源頭上,對建筑工地、混凝土攪拌站及砂石建材堆場等源頭嚴格控制揚塵污染,強化建筑物拆除工程和土地整備項目揚塵防治;通過開展道路塵土量監測,提升提升各級城市道路路面保潔水平。
餐飲源領域治理以加強3個爐頭以上飲食服務經營場所監管,以及禁止銷售油脂分離度低于95%的吸油煙機為重點措施。
區域聯防聯控方面,現有研究揭示,區域污染輸送對深圳空氣質量有很大影響,對深圳PM2.5的貢獻高達50%以上。受特殊地形影響,珠三角各城市間的相互影響都十分顯著。因此,深圳將以深港、粵港、深莞惠為協作體,協調各地共同開展工業涂裝行業、船舶、生物質燃燒的大氣污染治理與監管,降低珠三角整體的背景污染水平。
專家獻策
“深圳市PM2.5濃度率先達到世衛組織第二階段標準措施研討會”上,多位國內外一流大氣專家結合國內外大氣污染防治先進經驗、技術等,就深圳市達標措施的可行性建言獻策。以下為部分專家發言摘登。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郝吉明
深圳市PM2.5的來源和全球的形勢基本一致,交通源在全球成為主要污染趨勢。深圳市和其他地方的機動車污染控制還有一些差異,應強化柴油機、柴油車污染治理。汽油車對PM2.5的影響,對深圳來說相對較小,但是對減少臭氧的污染卻有很重要的意義,作為首要污染物,臭氧在深圳市占的比重目前已超過PM2.5。因此,深圳對汽油車的污染控制重點是臭氧。
對深圳來說,在全面推動VOC控制方面,印刷行業的排放不可低估,要下功夫去控制。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張遠航
為實現世衛第二階段標準目標,深圳市需要制定多種污染物協同控制的戰略規劃,促進PM2.5和臭氧污染的科學同步控制。深圳市PM2.5化學成分和源解析研究結果都表明,大氣中化學過程生成的細顆粒物約占PM2.5質量的六成,同時,也存在一定頻率的臭氧污染現象。臭氧和二次細顆粒物與前體物都呈非線性關系,需要對NOx和VOCs開展科學的協同減排。當前,特別需要強化對VOCs的控制,這既有利于控制大氣臭氧污染,也有利于降低PM2.5濃度水平。
中國環科院副院長、研究員柴發合
深圳市提出空氣質量執行世衛組織第二階段目標值是具有標志性的。這個目標值是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地區在施行的一個標準。如果我們能執行這一標準,那就為未來進一步向著WHO準則值靠近提供了一個非常強大的動力。
在這里提出三點建議:第一,要控制深圳市柴油車保有量,因為絕大部分物流的車輛是來自外地的,要研究對這些車輛較好的控制措施。第二,希望深圳帶頭,在所有行業、所有覆蓋的區域全面推行VOC控制措施。第三,持續開展產業結構調整、持續優化產業布局、持續提高對企業排放的要求和限制,這是空氣質量改善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
還要提醒一個問題,空氣質量還取決于氣象條件,特別是極端氣候條件對空氣質量影響很大。深圳在這方面要做一些風險分析,要有應對措施。
美國加州空氣資源局前執行局長Catherine Witherspoon
作為一個旅游城市來說,更希望有很好的藍天,這就要控制氮氧化物的排放。希望深圳能運用更多的先進科學技術,來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
大部分空氣質量改善措施需要時間去執行,但是有一些事情,只要國家政府愿意幫忙,是很快就能做到的。比如中國政府可以代表深圳向國際海事組織申請設立正式排放控制區,將珠三角區域內的船舶速度減少到12海里/小時,這樣能夠將總排放減少25%,改善氣候。
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教授黃曉峰
從深圳PM2.5成分研究數據上看,硫酸鹽和元素碳的降幅最突出,分別是二氧化硫和機動車控制的直接效果,說明深圳市多年來對于燃煤/油電廠和機動車尾氣的控制取得了最為顯著的成效。
在PM2.5降至30微克/米3以后,深圳未來的PM2.5控制工作可能會進入一個瓶頸期,挑戰非常大。如何將高城市密度、高人口密度、高車輛密度、高經濟密度地域的大氣污染水平降下來是世界難題,必須“精打細算”。除了需要特別強有力的措施大幅度削減機動車排放水平外,比如柴油車的LNG燃料改造,對所有源排放要做到網格化精細掌控,對重點污染源需要聯網進行實時在線監控。工業VOCs的減排和船舶排放的區域聯防聯控應當是重中之重。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