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蓋100平方米的房子,若干年后是留下一堆建筑垃圾,還是留下可回收循環利用的10噸鋼材?”杭蕭鋼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單銀木經常提出這個問題。也正是這個問題激發了他選擇從事“綠色建筑”——發展鋼結構產業。
根據“十三五”規劃建議要求,利用市場化手段進一步化解產能過剩已成當務之急。對于產能嚴重過剩的鋼鐵行業,去產能的任務尤其艱巨而迫切。發展鋼結構建筑是否可以作為化解鋼鐵產能過剩的一條有效思路?筆者日前進行了調研。
充分認識鋼結構建筑的綠色概念
首先來到位于浙江杭州市蕭山區的錢江世紀城人才專項用房項目工地,由杭蕭鋼構總承包建設的一期項目一標段工程正在施工。與一般工地不同的是:現場未見傳統建筑施工的腳手架,也沒有飛揚的塵土。項目經理賀洪偉表示,工程采用鋼結構技術建設,也就是建筑物的梁、柱和抗側力構件全部采用工廠生產的熱軋或焊接工字鋼和鋼管混凝土制作。
賀洪偉指著采用了第三代鋼結構技術建設的11號樓說,這棟樓地上地下共有32層、近百米高,建筑面積1萬多平方米,60多名工人施工,只用60天就基本封頂了。如果采用傳統以混凝土為主的結構,這棟樓的主體建設需要約180名工人6個月左右才能完成。也就是說,采用鋼結構技術施工的項目,用工量和工期都減少了三分之二左右。
鋼結構建筑引起各方關注最早是作為綠色建筑的概念。杭蕭鋼構集團副總裁、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方鴻強介紹,鋼結構適用于包括住宅在內的各種工業與民用建筑。與傳統建筑方式相比,鋼結構建筑在全壽命周期內
節能、節地、節水、節材、環保,可以少用40%左右的沙石、水泥,是名副其實的“綠色建筑”;建造鋼結構住宅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480千克/平方米,比傳統混凝土住宅大約740千克/平方米的水平低三分之一左右。
其他的好處也顯而易見。比如,在同樣滿足建設標準要求的前提下,由于用鋼結構建造的柱、梁等比常規混凝土的要窄、薄,占用空間較小,鋼結構住宅更加寬敞,可以增加5%至8%的室內得房率;
再比如,鋼結構受力更合理,抗震性能更好;預制裝配化程度更高,安裝速度更快。
一個個像錢江世紀城這樣的項目,已經成為鋼結構建筑的“廣告”。方鴻強說,近年來杭蕭鋼構在浙江、內蒙古、湖北、福建、河南等地的項目很受歡迎,其中一些項目成了當地的標桿性工程。比如面積達25萬平方米的武漢世紀家園,是目前國內最成熟的鋼結構住宅體系,獲得了國家“科技示范工程”和“全國綠色創新獎”。
“鋼結構建筑在全壽命周期內貫穿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特點,與鋼鐵產業發展的要求不謀而合。”單銀木拿出一份中國鋼鐵業協會不久前發布的“2015年上半年鋼鐵行業運行特點及下半年形勢分析”,用筆劃出其中兩句話:“提高鋼材產品的應用效率,推進鋼鐵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減量化與綠色化。”
他舉例說,鋼筋混凝土構件雖然里面的鋼筋也可以回收,但是必須破碎混凝土,破碎過程不僅產生大量粉塵顆粒,而且成本高,回收也無利可圖。而鋼結構建筑擁有高達90%的鋼材回收率,且回收較方便,每一棟鋼結構建筑都是一座“鋼材儲存倉庫”。
在我國首個鋼結構國家住宅產業化基地——杭蕭鋼構位于杭州的新型建筑工業化鋼結構建筑生產制造基地看到,25萬多平方米的生產車間井然有序,先進的數字化切割設備、全自動制造工藝、工業機器人等一字排開。現場沒有刺鼻氣味,偶有焊花飛濺,耳邊只有機器作業的聲音。據介紹,生產鋼結構主要消耗電力,焊接采用空氣中制取的二氧化碳和惰性氣體保護焊縫,除銹油漆在密閉車間進行,全程幾乎不會增加新的二氧化碳排放,也不會產生有害氣體。

(官方微信號:chinajnhb)
(掃一掃,節能環保信息隨手掌控)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