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質檢總局副局長吳清海2015年12月25日在“2015中國節能與低碳發展論壇”上表示,質量技術基礎是全社會節能降耗的共同規則,而標準是提升能效的共同規則,技術先進,符合國情的節能標準體系,不僅能夠為節能工作提供技術依據,還能夠直接促進產品、行業、產業提升能效和降低能耗。
論壇以“節能減排 綠色發展”為主題,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科技創新、工業綠色轉型、
節能環保產業發展、
建筑節能、智慧城市、霧霾治理及應對氣候變化、煤炭總量控制的目標等熱點話題進行研討。
節能離不開質量技術基礎
“計量、標準、認證認可、檢驗監測等技術手段為節能降耗提供了一雙眼睛,便于掌握用能實際,評判節能形勢,提出節能措施。”吳清海說,標準是提升能效的共同規則,技術先進,符合國情的節能標準體系,不僅能夠為節能工作提供技術依據,還能夠直接促進產品、行業、產業提升能效和降低能耗。促進能效標準的全球一致化進程。認證是提升能效的有效途徑,消費者使用節能認證產品,能夠在提升生活水平的同時,進一步相對減少能源使用,既節約家庭支出又保障生活質量。企業能夠通過認證就意味著企業的質量保證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節能降耗符合規則規制。
截止到目前,我國納入節能認證機制的產品有131類,國家累計發放節能認證的證書56000多張,獲得認證的企業達到3600多家。經過測算,2010年到2014年,所有獲得認證的企業以及他們的產品,累計實現節能量,折合標準煤是1.81億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57億噸。
吳清海說,質量技術基礎是低碳循環發展的技術支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是當今時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也是最有前途的發展領域,潛力巨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經濟增長點。中央“十三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要推進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術創新,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實現這些重要的目標和內容,離不開國家質量技術基礎,比如對于
太陽能光伏發電,不管是光伏的組件價還是發電系統的裝機容量,都是建立在光伏組件的標準工程的基礎上,也就是標準測試條件下的最大發電功率,這就必須給標準太陽能電池或者參考組件,以及太陽模擬器的性能進行計量。這類似于對砝碼和天平的計量,兩者的量值準確可靠,才能保證太陽能電池和光伏組件的發電功率的測量準確性,才能保證光伏行業貿易的公平公正,并為光伏發電真實發電量的有效評估提供依據。在我們日常生產生活當中,到處可見計量標準、認證認可和檢驗監測的身影。
城市節能大有可為
“建筑節能要推廣適宜的先進技術,綠色的生活模式,要靠總量控制約束,推廣高效節能技術,以實現我國必須在遠低于發達國家建筑能耗量的條件下完成現代化,實現小康,這將成為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的最好示范 。”中國節能協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億說。
江億說,2013年全國建筑能耗占中國當年能源消費總量的21%,相比于發達國家30%、40%的比例,我國的建筑能耗實際上偏低,這是因為中國是制造業大國,工業能耗占比更高。“我國的建筑節能不能照搬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模式,而是要按照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實行總量和強度雙控’,把建筑規模總量管住,把每棟樓的節能約束變成強制的硬性標準。”
“建筑能耗在公共機構能耗中所占比例大,推進公共建筑節能是公共機構節能的重點領域。”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副局長陳建明說,與工業等其他領域相比,公共機構用能的總量不大,但是公共機構的社會關注度高,影響力大,可以在全社會節能減排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作為公共機構自身,推進節能減排和綠色發展,也是義不容辭的責任。推動公共機構節能減排,對全社會有示范作用。
根據2014年統計結果,全國共有公共機構177萬家,建筑面積79.27億平方米,用能總量1.81億噸標準煤,占全社會能耗總量的4.3%,用水總量126億立方米,約占全社會用水總量的2%。
推動公共機構節能減排可以促進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公共機構的運行經費主要來自于財政資金,公共機構實施節能改造,推廣應用節能技術和產品,對于社會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引領作用。例如財政部會同有關部門制定的節能產品政府采購清單和環境標準產品政府采購清單,把節能產品和環境標志產品列入政府強制或優先采購的范圍。
“2014年全國政府采購節能環保產品達到3862億元,占同類產品采購規模的78%,有效的推動了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促進了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
上海三思電子工程有限公司姜玉溪博士以“
LED智慧路燈在智慧城市中的應用 ”研究為例,帶來了城市在路燈節能方面的典范案例。城市照明消耗城市公共電力約40%。
“采用智能控制,按需照明,實現可觀的二次節能。”姜玉溪說,按城市快速路采用400W高壓鈉燈200盞為例,LED燈+智能控制,6小時全亮,燃燒煤炭的火力發電為參考,計算節電的減排效益。根據專家統計:1度電 = 0.4千克標準煤,同時減少污染排放0.272千克碳粉塵、0.997千克二氧化碳(CO2)、0.03千克二氧化硫(SO2)、0.015千克氮氧化物(NOX)。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