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奧巴馬訪華,為國際社會所矚目。11月17日,中美兩國元首在北京會晤,并共同發表《中美聯合聲明》。這份聲明以很長的篇幅論述了氣候變化、能源與環境問題,其中包括中美在清潔能源方面的合作。
在哥本哈根會議召開之前發布的這份《中美聯合聲明》,為哥本哈根會議可能達成最終的法律協議,奠定了必要的基礎。而在清潔能源方面的加強合作,又有新的舉措,更是成為中美關系中的新亮點。
氣候變化是各國共同面臨的重大挑戰。國際社會已經認識到,應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京都議定書》的基礎上,按照共同但有區別責任的原則和“巴厘路線圖”的軌道,積極采取節能減排、發展清潔能源等措施,攜手努力,共同應對挑戰。
顯然,氣候問題已不僅是指全球氣溫不斷上升,不僅關乎溫室氣體的排放,并且正在重構這個世界的政經格局。但也正因如此,圍繞“氣候政治”的利益談判與博弈十分激烈。比如在減排問題上,不同國家及地區之間由于立場不一,各執一詞,難以達成共識。
從昨天發表的《中美聯合聲明》可以看出,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中美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意見一致。雙方認為“應該尊重發展中國家把經濟和社會發展作為優先事項,并相信向低碳經濟轉型是促進所有國家經濟持續增長和可持續發展的機會。”在談及哥本哈根會議的成果時,雙方的措辭是“達成的成果應包括發達國家的減排目標和發展中國家的國內適當減緩行動”。
這表明,中方一直堅持的共同但有區別責任的原則獲得了美方的認可。針對發展中國家的減排,《中美聯合聲明》所用語為“適當減緩”,考慮到的正是氣候問題與發達國家的歷史累積密切相關。雙方還對哥本哈根會議應取得的成果給予了更多的期待,期望實質性地增加給發展中國家的資金幫助,促進技術開發、推廣和轉讓,尤其應該注意最貧窮國家和最脆弱國家適應氣候變化的需要,等等。
無疑,《中美聯合聲明》透露出了美方在氣候問題上的現實態度,以及期待哥本哈根會議取得成功的殷切期待——這跟奧巴馬政府在國內的“能源新政”有不可分割的關系。但也要看到,美國至今仍是發達國家中唯一沒有簽署《京都議定書》的國家,說明氣候問題所能涉及到的利益糾葛,十分復雜。
不難看出,比之氣候談判,相對更容易突破的是中美在清潔能源方面的合作。中美兩國都是能源生產和消費大國,也都是煤炭開采和使用大國,清潔能源領域合作潛力很大。該領域的合作,雙方有互補性,也有合作優勢。用美國能源部一位官員的話說,清潔能源合作“不但是拯救我們經濟,而且是拯救我們星球的一種方式”。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