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中國在過去六年中先后投入近1000億元資金治理河湖污染,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上周參加“世界湖泊大會”的一些專家仍然表示,中國的水污染狀況仍然在繼續惡化。
此前中國多地爆發的“血鉛”等環保惡性事件再次引爆河湖污染危機。為此,環保部正在加緊制定《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官方的環保專家稱,中國的治理河湖污染工程目前面臨著一系列的體制和機制性障礙,這個規劃將試圖打破這些障礙。
而中國的環保官員們還希望借助持續近一周的“世界湖泊大會”這個平臺,向國內外1000多位水環境專家問計河湖治理,尋求破解“發展型污染”魔咒的中國之路。來自濱河濱湖省市的十多位地方行政首腦亦被邀請到會場“曬經驗,商對策”。
專家們告誡中國政府,河湖治理將是一項長期的工程,“可能需要一百年”,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來自岳陽、九江、無錫等治污一線的地方官員們,則對于中國河湖治理的體制性障礙表示了不滿。
11月2日開幕的第十三屆世界湖泊大會上,環保部部長周生賢表示,中國遏制了水污染加劇的趨勢。從2004年開始,中國政府對中國境內污染狀況嚴重的三條河流(遼河、海河、淮河)和三座湖泊(太湖、巢湖、滇池)進行了持續治理,先后投入了近1000億元的資金。
江蘇省水利廳一位負責人稱,經過治理,太湖藍藻的爆發頻率和強度已經有所降低。
不過,并不是所有人都認可污染形勢得到遏制的說法。“這可能會誤導公眾,認為湖泊治理可以一蹴而就。”江蘇省內一位權威的湖泊治理專家對記者說,事實上,“太湖目前每10年水質就會下降一級。”
國家審計署10月28日發布的一份審計報告也稱,歷經6年時間、投入近千億元資金的“三河三湖”治理工程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中國整體水質仍然較差。
“直到目前,我們還沒有擺脫九龍治水的尷尬局面。”來自安徽巢湖、江蘇太湖等流域的地方水利和環保官員私下對記者說。
流域協調的問題困擾著治污一線的官員和專家們。江蘇省水利廳的一位官員就表示,治理太湖過程中,“最頭疼的就是跟兄弟省市協調,扯皮的事時有發生。”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