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經濟是低碳發展、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生活等一類經濟形態的總稱。低碳經濟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本特征,以應對碳基能源對于氣候變暖影響為基本要求,以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基本目的。低碳經濟的實質在于提升能效技術、節能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和溫室氣體減排技術,促進產品的低碳開發和維持全球的生態平衡。這是從高碳能源時代向低碳能源時代演化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
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為了獲取能源而大量消耗化石能源,致使地層中沉積碳庫的碳以較快的速度流向大氣碳庫,從而引發了溫室效應、環境污染等災難性問題。據世界銀行統計,在20世紀的100年當中,人類共消耗煤炭2650億噸,消耗石油1420億噸,消耗鋼鐵380億噸、消耗鋁7.6億噸、消耗銅4.8億噸,同時排放出大量的溫室氣體,使大氣中CO2濃度在20世紀初不到300ppm(百萬分率)上升到目前接近400ppm的水平,并且明顯地威脅到全球的生態平衡。據預測,到2050年世界經濟規模比現在要高出3-4倍,而目前全球能源消費結構中,碳基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在總能源中所占的比重高達87%,未來的發展如果仍然采用高碳模式,到本世紀中期地球將不堪重負。由此,以低碳經濟為基本內涵的發展模式就提到了日程之上。
“低碳經濟”概念最早正式出現在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中,在其后的巴厘路線圖中被進一步肯定,2008年的世界環境日主題定為“轉變傳統觀念,推行低碳經濟”,更是希望國際社會能夠重視并采取措施使低碳經濟的共識納入到決策之中。
目前,我國深入實踐科學發展觀,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大力倡導循環經濟,在中央文件和領導人講話中,多次提出要將節能減排、推行低碳經濟作為國家發展的重要任務。作為發展中大國,我國人口數量眾多、經濟增長快速、能源消耗巨大、自主創新能力不足,來自于能源、環境的壓力也十分巨大。依照著名的卡亞公式原理,人均“碳足跡”(碳足跡表示一個人或者區域的“碳耗用量”)取決于人口數量、人均GDP、能源強度和單位能源含碳量等幾個變量,中國的能源消耗和CO2排放,在世界上受到極大關注,我們必須采取有力行動,積極應對溫室氣體減排導致的國際經濟格局和貿易規則的變化。因此,發展低碳經濟不僅是我國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資源能源使用效率,保護生態環境的需要,也是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情況下增強國內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擴大出口以及緩解在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等問題上所面臨的國際壓力的需要。這既符合我國現代化進程的要求,又可以面對來自國際上的挑戰。
研究指出,2007年我國碳基燃料共排放CO2達到54.3億噸,居全球第二。在2007年,我國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約釋放出0.8噸CO2;每生產1度電,要釋放1公斤CO2;每燃燒1升汽油,要釋放出2.2公斤CO2。這些數字表明,中國的能源消費處于“高碳消耗”狀態,加上中國的化石能源占總能源數量的92%,其中煤炭要占68%,電力生產中的78%依賴燃煤發電,而能源、汽車、鋼鐵、交通、化工、建材等六大高耗能產業的加速發展,就使得中國成為“高碳經濟”的典型代表。在未來的30年,我國將繼續處于國際產業鏈低端的不利地位,處于工業化中期“重化工業”加速發展、工業化與城鎮化同時并舉的階段,這個階段也是能源資源快速增長的時期;13億人口的生活質量提高,也會帶來能源消耗的快速增長;生產領域、消費領域和流通領域都處于高碳經濟的狀況,必然導致溫室氣體的高排放,產生一系列政治、經濟、外交、生態等嚴重后果。這種嚴峻的挑戰,使得我們必須將推行低碳經濟模式,提到國家戰略層面加以思考。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