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業上演了一幕極具戲劇化的故事。
就在美國政府對中國的光伏下游產品組件進行反補貼、反傾銷調查之時,我國光伏上游的多晶硅企業已開始上書中國商務部要求對美國、韓國的多晶硅企業進行同樣的雙反調查。
記者獨家獲悉,在多晶硅行業協會組織之下,多晶硅行業已推選出江蘇中能、江西賽維、洛陽中硅、大全新能源等占據70%以上產能的龍頭企業作為代表與商務部溝通,也已將申請報告交給相關負責人。目前商務部對此尚無回應。
進入4月,美韓多晶硅巨頭發起新的價格大戰,一些廠商已經報出零價格出售多晶硅,中國買家只要支付10美元/公斤的國際貿易費用就能獲得一定數量的多晶硅。
上述一家企業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在外資低價傾銷的沖擊下,已導致多晶硅行業90%的企業停產倒閉,“再任其下去,整個行業都將遭受滅頂之災。”
低價傾銷
“這份申請書是在2012年3月初遞交給商務部的,江蘇、江西、四川、河南這四省的主要領導也陸續向商務部表達了支持意見,目前還在與商務部溝通。”一位光伏企業高管對記者透露,他表示,早在2011年10月,多晶硅行業已開始討論如何來應對來自美韓的低價傾銷。
來自多晶硅行業協會的統計顯示,美國、韓國兩國企業一方面從政府獲得巨額財政補貼,另一方面為搶占市場不惜虧本將產品低價銷往中國。
根據海關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總計進口多晶硅64613.86噸,同比增長36.00%;其中,從韓國進口21361噸,同比增長89.47%,自美國進口僅次于韓國,達到17476.32噸。
一位江西賽維人士向記者表示,美國Hemlock、韓國OCI等多晶硅巨頭的主要市場皆為中國,美國本土使用多晶硅不足3%,而韓國則70%的產品都銷往中國。
上述人士向記者分析,目前美韓兩國企業在中國市場的報價一般在20~25美元/公斤,而扣除運費、關稅等,出廠價僅在15美元/公斤左右,“這個根本是做不到的,據我估算他們的成本應在25美元/公斤,這顯然是虧本傾銷。”
“更令人擔憂的是,最近幾天,已經有國外多晶硅企業提出零報價,進口方只要支付10美元左右的貿易費用就能買到一公斤多晶硅,雖然數量有限,但用意絕對是為了擠死中國企業。”國內一家多晶硅企業負責人向記者表示。
2009年之前,我國多晶硅產量僅千余噸,90%以上需要從國外進口,這時,國外巨頭控制著生產技術,也形成了統一的價格聯盟,2008年,多晶硅的價格曾一度高達400美元/公斤,而自2009年之后,隨著江蘇中能、江西賽維等企業的崛起,價格一路狂跌,如今市價每公斤僅在20多美元。
“一方面是因為技術革新使成本下降,另一方面則因為中國多晶硅企業的崛起打破了國際巨頭壟斷,使得他們不得不結束了暴利時代。”無錫尚德一位人士對記者表示。
尚德人士認為,美韓企業之所以有能力對中國市場傾銷,皆因其背后有財團支持,實力雄厚,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從政府拿到了巨額補貼,可以填補低價帶來的虧損。
2010年1月8日,美國宣布了獲益的企業名單和免稅金額,美國6家最大的多晶硅制造企業中有4家榜上有名: Hemlock獲得1.4億美元,Wacker獲得1.28億美元,REC獲得1.5億美元,AE Polysilicon獲得4400萬美元。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