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積如山的垃圾(資料圖片)
廚房一袋、衛生間一袋、客廳一袋,這是席娟一家三口一天的垃圾量。每天早上出門時,她都會把這三袋垃圾扔到小區的垃圾桶內。席娟說,這些垃圾還不包括每天家人扔掉的飲料瓶和報紙。由于購買物品增多和商品的包裝越來越精細,和幾年前比起來,她能明顯地感覺到家庭垃圾的增多。這也讓席娟經常琢磨一件事,我只要把垃圾扔出家門就覺得萬事大吉了,但是,這么多垃圾都去哪了?
6月9日,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員會相關部門負責人對外表示,因北京市垃圾增長太快,現有的13個垃圾處理填埋場將在四年內填滿,建新的垃圾處理設施和垃圾減量的壓力很大。市政市容委設施處副處長魏攀明介紹,目前北京每天產生垃圾1.8萬噸,并且按照每年8%的速度在增長,預計到2015年,年產生垃圾總量將達到近1200萬噸。如果不采取措施,北京的垃圾危機很快就要出現。
記者來到位于距城區25公里的通州西田陽村,這里建設有全通州最大的垃圾填埋場——通州西田陽垃圾填埋場。由于從主干道通往垃圾填埋場只有一條路,沒有任何公共交通設施,到了西田陽村,記者大約步行了3公里抵達了目的地。
在路的兩旁,除了一望無際的草場和藕田,方圓幾平方公里不見人煙。進入填埋場后記者看到,填埋場門口停靠著幾輛大卡車,現場工作井然有序,很難讓人認為這是一個垃圾填埋場。“這座山坡前面就是已經填埋好的垃圾。”順著通州西田陽垃圾填埋場副主任王勝利手指的方向望過去,記者眼前出現一座山坡。山坡上布滿綠草,零星點綴著一些白點,走到跟前記者發現是一些泡沫塑料。
“你現在看見的這座垃圾填埋地是一期工程。”王勝利告訴《北京科技報》,通州西田陽垃圾填埋場一期工程是2000年9月28日竣工并投入使用的,工程總投資1500萬元,占地面積為6.04公頃。按照設計,一期工程填埋作業面積達到4.3萬平方米,庫容84萬立方米,日處理生活垃圾200噸。
然而這座預計使用壽命為10年的一期工程在沒有到達使用年限時就已經出現了壓力,于是填埋場緊急向發改委提出申請要求撥款建設二期工程。記者看到,在一期工程的背面就是已經投入建設的二期工程。它于2008年3月17日開建,設計日處理垃圾800噸。
當記者翻過一期工程的垃圾堆體后,記者眼前二期工程內的景象讓人震撼。已經竣工使用的填埋場內堆放著大量垃圾。方便面的蓋子、皮鞋、塑料膜、馬桶水箱,編織袋、牙膏皮,以及五顏六色的塑料包裝袋,在炎熱的天氣下,散發著臭氣。
“不要覺得這樣我們是隨便的堆放的。”王勝利告訴記者,填埋的工藝非常復雜,有嚴格的規范。不僅僅是填埋,除臭等工藝也很重要。一期工程是將填埋區內產生的沼氣采取一定的方法抽出來并點燃,這樣就可以達到除臭減排的作用。而除此之外,二期工程內還將安裝遠程噴霧裝置。這種外形像炮筒一樣的噴射器射程為40~50米的,擺頭角度達到220度,它噴出的藥物會與臭分子產生化合反應,從而達到除臭的目的。噴霧裝置會沿填埋場周邊每隔80米設置一個,共設9個。
盡管填埋場已經安裝了先進的設施,并盡最大可能科學管理垃圾的填埋工作。但是,填埋場內垃圾增長的速度還是讓人有些擔心。
王勝利說,目前西田陽垃圾填埋場的日處理垃圾量為500噸,而在填埋場剛成立時,填埋場一天所處理的垃圾也不過就200噸左右。由于垃圾量增長迅速,填埋場的工人也由當年的十幾個人增加到如今的40多人。“最忙碌的是早上,十幾輛垃圾車在城鎮和填埋場間不停來回。而在幾年前,填埋場靠幾輛垃圾車做日常的裝卸工作就足夠了。”王勝利說。
對于垃圾處理所帶來的問題,北京市人大代表、垃圾對策專家王維平深有感觸。他回憶說,早在1983年,當時北京的科研人員利用遙感技術發現,沿著北京三環路與四環路的環帶區,50平米以上的垃圾堆有4700多堆!為突破垃圾重圍,北京市斥資23億,趕工建設了23座垃圾處理設施,才逐漸改變這一問題。但是目前,老問題再一次重現,建設部的一項調查表明,全國600多座城市,有三分之一以上被垃圾包圍。全國城市垃圾堆存累計侵占土地5億平方米,相當于75萬畝。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