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中旬的一天。早晨七點多,林健來到位于四季青橋的北京市地勘局辦公樓前,那里已經有好幾位同事在等他。林健是北京市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高級工程師。
“今天去哪兒?”
“門頭溝!”
簡單地溝通后,他們開始了一天的工作。林健要去的地方是北京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簡稱北京市地勘局)為監測地下水環境開鑿的監測井所在地。這樣的監測井,在全市共有1182眼,共同守護著首都的地下水環境。
工作人員借助GPS好不容易找到一口監測井的位置,卻發現這口井位于一家企業內。由于城市化進程太快,找不到當年打的井的情況時有發生,這給采樣工作帶來很大麻煩。
一直到上午10點半,測量工作才正式開始。“水深9米,水位54.05米,pH值8.08。”一系列數據讀數報給林健。
林健搖頭感嘆:“歷史上這里的最高水位曾經達到40多米。”
測量完畢,工作人員開始取水樣。為了準確測量地下水中的有機物,水樣必須用棕色玻璃瓶裝,并在4攝氏度的恒溫條件下冷藏,不能帶有一個氣泡。
這些水樣被帶回實驗室進行100多個指標的化驗。在北京市地勘局的實驗室里,記者看到堆滿了盛裝水樣的白色塑料瓶。這些采自北京平原區1000多處監測點的水樣肉眼看上去毫無差異,清澈透明。但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些水中可能含有多種污染物,包括重金屬離子、揮發性有機物等。
圍繞地下水環境監測網的建設,北京市已先期開展了包括水文地質和專項污染源調查在內的監測工作。但截至記者發稿,仍未有任何階段性的數據或成果對外發布,實驗數據都處于保密中。
重點監測垃圾場
作為地下水使用大戶,北京市目前防治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措施為監測和減少污染源。
今年,試運行近一年的北京市平原區區域地下水環境監測網和重點污染源專項監控網開始正式運行。林健從頭至尾參與了這個項目。林健告訴記者,許多監測井位于潛在污染源附近,“一些垃圾填埋場是重點監測點”。
“臭名昭著”的北天堂垃圾填埋場就是網點之一。2009年,當林健帶隊到達位于此處的監測井時,惡臭撲面而來。“一停車,汽車擋風玻璃上便撲滿了蒼蠅。”林健回憶。
當時,北天堂周邊地下水中硝酸、化學需氧量COD、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揮發性酚、細菌總數等污染物均嚴重超標,周邊大范圍內的地下水無法再飲用。
2010年,北京市啟動了包括北天堂在內的9座非正規垃圾場的治理工作。目前北京尚有近千座非正規垃圾填埋場。
同時,從2006年開始,北京還實行了測土配方施肥,旨在減少肥料在土壤里的積蓄量,以減輕化肥對地下水污染的壓力。
和北京一樣,我國北方地區有一半以上的城市居民主要依靠地下水生活。
2004年,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副總工程師張兆吉承擔了華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續利用調查評價的課題,調查人員所見所聞令人擔憂。張兆吉說:“一些制革企業甚至排放未經處理的污水,大量鉻元素直接滲入地下。”
當時,這樣的企業在全國并不少見。河北、河南和山東等省由于財力、物力所限,也沒有開展大規模的監測和保護工作。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