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似,這是一個資本市場中逆市發行的失敗案例。2010年5月20日,國內最大的節能燈生產商——雷士照明在香港聯交所上市。
其實,以其行業地位、LED新能源技術概念與其連續三年平均獲得53.3%的復合年增長率來看,雷士照明吸引投資者的目光應不是問題。但天公不作美,由于5月恒指受歐洲債務危機影響整體下挫6.4%,加之國內房地產新政實行的雙重影響,雷士照明上市首日即破發,最終收報2.04港元,較招股價2.1港元下跌2.86%,可謂慘敗收場。
但是,僅僅兩個月不到,雷士照明徹底“變臉”,不僅一改首日上市頹勢而逆勢飆升,還屢次改寫漲幅新高。同時,高盛、摩根、國元香港等多家券商如統一了口徑,多次上調其目標價之外,還給予增持評級。
雷士照明2010年中報表明,上半年雷士照明銷售收入上升85.9%,達2.04億美元,毛利率增加98.7%,為5538萬美元,經營利潤上升132.2%,為3180萬美元。
正是如此不俗的業績提振了投資者的信心。截至2011年1月10日,雷士照明股價報收4.11港元,與上市首日的收盤價相比,漲幅達50%。
在東芝、飛利浦等外資強勢品牌與家電巨頭紛紛布局照明行業的今天,一家注冊資本只有100萬元人民幣的小公司,面對這些財大氣粗的“對手”,將如何持續盈利?
無價資產
雷士照明誕生地惠州,這里大大小小的照明企業超過300家,占了中國照明企業的大半江山。
創辦之初,雷士照明沒有前輩佛山照明的百億市值身價,也沒有比鄰而居的TCL照明可以依靠的強大靠山。
“那時很容易賺錢,照明企業大多為‘作坊式’,沒有自己的品牌,僅依靠‘山寨’、代工、用價格或是原材料上加減控制成本的方法競爭。”雷士照明董事長吳長江表示。
當時整個照明行業每年呈20%的增長,所有企業都擠到了擴大生產規模這一條路上,希望借此分食更多的市場份額。而吳長江卻選擇把賺來的錢投入到渠道與品牌建設中,通過加盟店方式在全國范圍內迅速擴大了網點。這種自建渠道的方式不僅重構商業模式,還把“雷士照明”的品牌做了起來。
雷士照明的加盟店從2003年的300余家,迅速發展到2010年的2600余家。
交銀國際光電行業分析師謝劍英表示,全國性的品牌分銷網絡是無價資產,是雷士照明實現高于業界平均水平收益增長率的原因之一。數據顯示:雷士照明2009年國內總收益的74%來自其分銷商,競爭優勢較強。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