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囪倒了,廠房搬了,但工廠的“腳印”依然留在那片土地上。隨著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越來越多企業從中心城區外遷,他們原先所在的土地也許需要一次體檢和治療,以修復工業污染給土壤造成的傷害。遺憾的是,相關意識和法律在國內似乎都處于缺位狀態。
昨天,市政協委員沈建華告訴記者,他已向本次政協大會提交提案,呼吁上海在全國率先建立土壤污染防治的基本法律框架,以適應城市發展的需要。
“目前,最大的問題是我們還不知道問題有多大。”沈建華表示。
“棕地”,無法被忽視的問題
“棕地(Brownfield)”,這是國際環境科學界對城市中高污染、高能耗企業搬遷后遺留下來地塊的統稱。這個詞很形象―――這片土地是有利用價值的,但又存在風險,所以不“白”不“黑”,需要調理。
沈建華是中科院上海植生生態所研究員,同時也是中國毒理學會理事,土壤污染問題一直在他關注中。
與普通人更關注的空氣和水污染相比,土壤污染更有其特殊性。首先,它更隱蔽和滯后,往往要通過土壤樣品分析和植物殘留檢測、甚至研究人畜健康狀況的影響后才能確定。其次,土壤不像水和空氣那樣會流動,污染物不容易擴散稀釋,因此,工業對土地的傷害會隨時間累加,達到很高濃度。第三,土壤里的污染很難自然降解,這導致治理難度大,周期長。
“棕地”概念首次出現是在美國。上世紀70年代末,在紐約州尼加拉瓜瀑布城,當地一條廢棄的運河河床下,被鐵桶封存并掩埋了二三十年的2萬噸化工廢料因各種原因在表土層集聚、擴散,嚴重危害當地居民的健康。經媒體報道,此事成為大新聞??ㄌ卣罱K被迫采取緊急措施,并疏散居民。
沈建華告訴記者,國內“棕地”問題近年來也不時見諸報端。如2004年,北京一在建地鐵站,建筑工人挖掘時因吸入土壤散發的有毒氣體而入院。這片土地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曾建有一家農藥廠,雖然工廠廢棄已久,但污染卻未解決。此外,武漢一個居民小區土地近期被曝光污染物超標,引發居民的不滿。而在這片土地上,之前曾經建有藥廠和化工廠。
沈建華說,工廠搬遷遺留的“棕地”,有關部門、開發商和居民似乎都未充分重視。一個例證是,市中心的“棕地”因為地段溢價高,往往是各方爭搶的“香餑餑”。
“事實上,即使之前所在的不是化工企業,考慮到過去工業流程并不完善,機器設備運轉所需的相關化學物品也可能在無意中滴漏,影響土壤。”沈建華說。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