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節能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房慶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現在節能降耗、綠色環保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逐漸成為人們的生活習慣甚至是一種時尚,這與“十一五”期間國家大力推行節能減排的政策和措施是分不開的。“節能減排在我國可以說是成效顯著、任務艱巨”。
房慶,中國節能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中國分布式能源產業聯盟主任委員。
節能體系逐漸適應市場經濟
記者:2010年收官之際,我國落實節能減排任務的基本情況如何?
房慶:中國提出節能減排,把單位GDP能耗降低20%的約束性指標,力度之大,在國際范圍內都很少見。“十一五”期間,根據中國國情和經濟發展的態勢,全國上下圍繞20%的節能目標認真落實各項節能減排的措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節能成效,有望完成20%的節能目標。若目標達成,“十一五”末,可累計節約一次能源約6億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5億噸。
記者:多年來,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動節能降耗,在政策層面為節能減排打下了怎樣的基礎?成效如何?
房慶:首先,“十一五”期間,我國節能法制化建設得以完善。2007年10月,十屆人大常委會第30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新修訂的《節約能源法》,在法律層面上將節約資源確定為我國的基本國策。此后,新節能法的配套法規和標準不斷完善,“十一五”期間,我國還頒布實施了《循環經濟促進法》。《能源法》也在起草過程中。
我國節能政策不斷強化。2006年,我國政府發布了《國務院關于加強節能工作的決定》。中共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我國政府再次強調“堅持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此后,又陸續發布了一系列文件。去年5月份,為確保“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國務院再次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確保實現“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的通知》,進一步明確了節能的戰略地位,為我國節能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目前,適應市場經濟的節能體系逐漸成型。“十一五”期間自上而下、各行各業深入開展節能工作。綜合資源規劃和電力需求側管理的推行,節能產品認證和能效標識管理制度的實施,節能自愿協議機制的推廣應用,合同能源管理機制的推行,節能投資擔保機制的建立等一系列新方法的實施,使得我國節能體系不再單一依靠國家的行政手段來執行,適應市場經濟的節能體系逐漸成型。
多方政策向節能領域傾斜
記者:落實節能減排的基本國策,經濟發展速度就會放慢腳步,對于企業來講,無形中加大了成本支出,怎么能確保政策的貫徹落實并取得實質性的成效?
房慶:“十一五”以來,中央和地方政府大幅度增加了在節能領域的財政預算,實行了大量有效、良性的財政激勵政策。“十一五”前四年,中央共安排財政和預算投資1285億元用于重點節能工程獎勵、淘汰落后產能專項轉移支付、基礎工作建設等各項節能工作。去年還安排了833億元用于支持實施重點節能減排工程。此外中央財政還決定安排20億元,用于支持合同能源管理項目。
在稅收方面,財政部于2007年和去年6月份兩次發布了取消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商品出口退稅的通知,尤其是去年6月份更是取消了406項商品的出口退稅。另外,“十一五”期間,國家在增值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資源稅方面發布了4大類30余項稅收優惠政策,鼓勵節能減排,形成了有減有免、有獎有罰、多種優惠、可抵可免的一整套稅收優惠政策體系。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