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斷續續的黃孝河治理工程跨越了半個世紀,從一條清亮的河流變身城市排水系統,箱涵與明渠下的污水卻始終桀驁難馴。為什么黃孝河的污水問題難以根除?治理黃孝河的難點在哪里?什么方法可以有效制服這條“污龍”?記者走訪了專家學者,為黃孝河污臭治理集思廣益,探尋良方。
黃孝河是老城區排水系統通病
“由箱涵與明渠組成的黃孝河,作為漢口重要的城市排水系統,有著武漢老城區排水系統的通病,那就是合流制排污,也就是污水與雨水共用一個排水管道。”采訪中,多位專家同時指出這一問題。
華中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王宗平指出,在城市排水系統中,黃孝河屬于雨污合流排水通道。雨污合流有兩大危害:第一,一旦有暴雨,水流超過設計攔蓄的部分會漫出去,從而導致河水暴漲,惡臭翻滾熏人,污水處理廠的負荷加大。第二,雨水本身有一些大氣中或地面上的污染物,未經處理,與污水一起直接進入管道,甚至將一些沉積的淤泥沖出來,這些水的污染程度更大,臭氣更重。因路網建設等多方面原因,加之三金潭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有限,最終導致黃孝河臭不可聞,積重難返。“雨污分流是目前發達國家比較常用且有效的方法,我國的一些地區也正在這樣進行。”王宗平說,雨污分流就是鋪設兩個管道,雨水和污水各用一個管道,互不干擾,各行其道。雨水管道和污水管道的容量都有設計要求,需要綜合考慮排水系統涉及的城市雨量、生活污水和生產污水排放量及城市發展需求等。這樣一來,不管是雨天晴天,污水管道內的污水流量與日常無異,仍照常輸送入污水處理廠,處理后排放;雨水管道可容納下雨時的雨量,這些水的污染程度較低,簡單處理后排放,對水質的影響不大。
短期內截污清淤易見效
武漢大學土建學院市政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楊開在上世紀80年代,曾到黃孝河改造施工現場參觀過。他說,黃孝河沒有活的水源,變成了無水之源,主要承接生活廢水,成了名副其實的“污”水之源。在源頭徹底實現截污很不現實,工程浩大,難度大、耗資多。20多年來里面的淤泥淤積非常嚴重,所以清淤工作也是比較迫切的。
短期內要想改變黃孝河目前的狀況,只能采取一些相對簡單的辦法:截污、清淤。王宗平認為這也是目前比較現實的做法。截污就是通過鋪設管道,將所有直排到黃孝河的排污口全部用管網連接起來,減少污染負荷,直接輸送到污水處理廠,截斷黃孝河的污水源頭,河流可依靠自身能力慢慢得到凈化,水質也會逐漸改善。
黃孝河之所以奇臭無比,且與氣溫有關,是因為受污染的水體和河道淤塞的污泥內含有大量的微生物等各種物質,這些物質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有毒的硫化氫、沼氣等氣體,這些氣體都帶有刺鼻的臭味。氣溫越高,化學反應就越劇烈,產生的氣體濃度也就越大,臭味當然也就更濃。暗渠由于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產生的沼氣不易擴散,當其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時,遇高溫還會發生爆炸。因此,在截污的同時,還要定期對黃孝河進行清淤。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