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如果懸賞30億美元,只是為了回答一道問題:一件舊衣服在消費者手中會有怎樣的命運?你會有什么樣的答案,除了通過各種方式延長使用壽命以及“葬身”垃圾填埋場之外,這件舊衣服能否走出第三條道路?
現在已經有公司給出了答案,那就是不丟棄、不停息的完全循環型再生系統——這當然就是服裝產業需要尋找的一條全新的道路,低碳與可持續。不過,這樣的技術與市場在中國都還沒有普遍形成,雖然在一些發達國家,已經率先在服飾上突出“碳標簽”。
但毋庸置疑的是,我國紡織服裝業正在面臨國內外雙重“綠色”壓力,只是,這究竟是一種產業環保要求的自我救贖,還是無限商機的悄悄鋪墊?
一件衣服的碳排放
環保機構——珍古道爾(北京)環境文化交流中心最近在北京、成都、大連、蘭州四個城市進行的一份調查顯示,35%的調查對象會在換季時購買衣服,25%的人會每月甚至每隔兩周買一次衣服,這意味著60%的人至少每一季都會購買新衣服,而購衣頻繁的人群大多以年輕的女性消費者為主,只有不到15%的人一年才購置一次新衣服。
而對于衣服的使用周期,只有35%的調查對象表示一件衣服要穿2年以上,28%的人會穿1~2年,25%的人會穿3個月至1年,還有12%的人一件衣服買回來只穿幾次就不穿了。
這樣的調查結果意味著什么?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的舊衣服正在迅速增加,而背后的浪費與污染可能也在迅速增加,“折算”成流行的話說,那就是我們的碳排放與日俱增。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一件衣服從原材料的生產到制作、運輸、使用以及廢棄后的處理,都在排放二氧化碳并對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
根據環境資源管理公司的計算,一條約400克重的滌綸褲,假設它在中國臺灣生產原料,在印度尼西亞制作成衣,最后運到英國銷售。終其“一生”要排碳47千克,是其自身重量的117倍。
類似的分析,還可以看到英國劍橋大學制造研究所的報告,一件250克重的純棉T恤在其“一生”中大約排放7000克二氧化碳,是其自身重量的28倍,這還不包括T恤在生產過程中所造成的環境污染。而在我國,紡織服裝行業全過程能耗大致為4.84噸標煤/噸纖維,每年生產服裝又超過400億件,如果再結合前面的調查,加上那些頻頻購買新衣服而又很少穿就扔掉了,這又意味著多少的碳排放?
此前,我國政府宣布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至45%,并把這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這份減排的任務,紡織服裝產業如何能回避?
其實,服裝企業也確實在思考這份責任。在去年9月20日,由上述環保機構以及李寧公司、帝人集團等共同組織了一場“低碳服裝”研討會。李寧公司一位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這次活動的一大亮點就是提出了兩個創新環保概念:“衣年輪”和“低碳裝”。
“衣年輪”這個概念是基于對樹木生長年輪的理解,提出用服裝的碳排放指數,衡定每件衣服的使用年限、生命周期內的碳排放總量及年均碳排放量。而“低碳裝”則意味著讓每個人在消耗全部服裝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總量更低,并一衣多搭、增加每件衣服的使用率。
上述人士也說,新概念的提出意在向公眾闡釋穿著“低碳裝”與降低服裝碳排放量的關系,號召大家從穿著“低碳裝”開始加入環保時尚的潮流中。為此,李寧公司從去年開始就開展了明星攻勢,通過邀請影視明星提醒人們珍視環境、注重環保從著裝等日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