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湖是江西南昌最大的內湖,一直以排污、調蓄為主要功能,隨著城市規模不斷擴大,污水直接排入青山湖,致使水質遭受嚴重污染。
從1981年到2008年,青山湖經歷了27年的綜合整治工程。改造后的青山湖終于露出了波光粼粼,然而,期間污染一度重來,如今“死角”仍然存在。
城市發展,“綠肺”受傷
“隨著城市規模不斷擴大,人口增多,城鄉建設用地增大,污水直接排入青山湖,致使水質遭受嚴重污染,湖床平均積淤80厘米。”談及當年青山湖的污染原因,青山湖風景管理區副處長周列生這樣表示。
青山湖位于南昌城區東北面,作為城市“綠肺”,對維持生態環境良性循環,改善微觀小氣候起著重要作用。由于城區地勢西南高東北低,老城區有52平方公里的雨水、生活污水、工業廢水匯入青山湖而排向贛江,使得排漬道污染日益嚴重,水質嚴重惡化。同時由于渠道較緩,加上沿岸單位和居民任意傾倒垃圾、占渠建房,導致河道淤塞嚴重、排水不暢。其間,雖然有幾次大的治污行動,但都是治標不治本,成效甚微。
“當時,青山湖水質常年在劣Ⅴ類,水面上漂著死魚,500米外都能聞到臭味。”南昌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城管委主任胡燾介紹說。
到20世紀90年代初,許多投資商和單位部門相繼看中青山湖及周邊寶貴的土地資源,侵占青山湖的景區規劃用地。更有的部門竟填湖造地,侵占青山湖水面和土地資源的情況越來越嚴重。這些都導致青山湖附近的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
兩輪治理,成效顯現
早在1981年,南昌市就吹響了青山湖治理的號角,但治污之路卻非一帆風順。
1981年,南昌市修建了青山湖東、西截污明渠,新建了青山湖電排站及有關配套設施。1998年,又擴建了青山湖電排站,改建了相關涵閘,對湖床、明渠進行了整治。同年,《南昌市青山湖保護條例》頒布實施。條例規定湖邊90米范圍內,除了公用設施,嚴禁新建任何建筑。至此之后,環湖違章建筑的問題得到了有效管理。
經過這一輪治理,青山湖水體得到了好轉,但是當時南昌市沒有繼續大規模增加治污投入。2001年,積累的污染問題再次爆發。2001年11月,南昌市再次開始了整治青山湖的征途。
首先,截污引水工程修筑13.9公里玉帶河,引活水入青山湖,修筑湖東4.7公里的截污暗涵,堵生活污水、工業廢水進入青山湖,實現了順水系、換活水,青山湖的污水、臭水從根本上得到治理。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