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升級要從“質量”開始
日前,由國家質檢總局、省質監局大力推動的“質量月”活動正在進行,因而在企業圈里關于質量管理的討論也從未終止。曾經有段時間包括現在,許多人把質量管理寄望于先進的自動化設備、認為標準化、批量化以后質量問題隨之自然解決,然而就筆者在省內走訪情況看,過于迷信設備控制導致的“差不多”的質量管理理念正成為企業生存的大敵。
質量管理教材常引用這樣一個案例,至今讀來仍頗為值得玩味。
這是一個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美國空軍和降落傘制造商之間的真實故事。在當時,降落傘的安全度不夠完美,經過廠商的努力改善,使得降落傘的良品率已經達到了99.9%,應該說這個良品率即使現在很多企業也很難達到。但是美國空軍卻對此公司說NO,他們要求所交降落傘的良品率必須達到100%。于是降落傘制造商的總經理便專程去飛行大隊商討此事,看是否能夠降低這個水準。因為廠商認為,能夠達到這個程度已接近完美了,沒有什么必要更改。
當然美國空軍一口回絕,因為品質沒有折扣。后來,軍方要求改變了檢查品質的方法,那就是從廠商前一周交貨的降落傘中,隨機挑出一個,讓廠商負責人裝備上身后,親自從飛機中的機身跳下。這個方法實施后,不良率立刻變成零。
沒錯,質量管理由不得“差不多”、“基本可以”、“大差不差”這類模糊隨意的概念存在,否則看似近乎完美的數據卻可能最終導致難以預料的后果。
“整個高鐵列車需要4萬多個零部件,涉及的供應商成百上千家,如果質量管理不善,放過一個小錯誤,在時速300公里的情況下后果不堪設想。“中國南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質量部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公司質量管理部擁有500多人,數量甚至超過研發部門,對一些關鍵零部件,單件產品質量考核指標就達200多項,這在應對春運緊張趕制訂單的時候也照做不誤。”“早交車肯定早發揮運力,但質量從來不能說差不對就行了,誰敢拉著1000多人玩命啊。”
作為我國目前長度第一、世界第三的海底公路隧道,膠州灣隧道的建設規模及開挖跨度均居世界之最,尤其是4.09公里的跨海域里程,地質條件復雜、巖石結構不穩定、地震帶規避、爆破掘金風險……種種高難度在國內均無類似經驗可借鑒。如此復雜工程,質量問題絕對“傷不起”。負責該隧道項目的青島國信膠州灣交通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曲立清告訴記者,要等到工程出現質量問題再挽救顯然是不可能的,必須把質量管理放在預防端,為此整個施工全過程均采取超前預報,保證風險始終可控。“光開挖超前探孔就累計達6萬米,這個是破紀錄的。”
傳統觀念里,機器設備總是比人工精準的,所以裝上先進的設備即可確保質量一致,其實在實踐中并非如此,要知道批量化的工業時代,一件產品動輒上千萬、上億件的產量,如何將質量精確控制到每個細節沒有任何企業敢打包票。如同研究數據測算,假如什么事情只有99.9%的成功率,那么每年有20000次配錯藥事件;每年15000嬰兒出生時會被抱錯;每星期有500宗做錯手術事件;每小時有2000封信郵寄錯誤……所以質量管理中最忌諱“差不多”理念,質量永遠有持續改進空間,尤其在企業轉型升級的當下,設備升級背后還需制度升級、人的升級,競爭對手、交貨時間、客戶要求等都不應成為放松質量的借口,否則這些“質量問題”最終會把企業推向深淵。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