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翠湖濕地”是住房與城鄉建設部批準的國家級城市濕地之一,這里使用“集成水路污水處理技術”對進入濕地的污水進行治理,其重要原料是二氧化碳。
該項技術的發明人是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許靖華。許靖華1927年出生,1948年畢業于中央大學(現南京大學)地質系。他曾任國際沉積學會主席、國際海洋地質學委員會主席、國際海洋學委員會執行委員會理事、歐洲地球物理協會首任會長,現為美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和地中海國家科學院院士。
許靖華針對目前中國河湖污染情況發明的“集成水路污水處理技術”被認為是一種全新意義上的水處理技術。區別于其他的污水處理思路,許靖華當時的想法是:有沒有可能以廢治廢?如果讓二氧化碳與污水結盟,會產生什么樣的結果?
把二氧化碳融入水中并促其酸化,可以降低水的PH值,這樣就從根本上抑制了不適宜弱酸環境的藍藻、綠藻等污染藻類的生長,促進適宜弱酸環境的硅藻生長。硅藻在生長過程中既能夠凈化污水,又是魚蝦的餌料,有利于發展生態漁業產業鏈。當然,光這樣水質還不夠好,應該再加一道水轉換器裝置,加快污水過濾流速,在高水力負荷下過濾、吸附掉水中剩余的少量污染物。最終,水重新成為好水,而二氧化碳也被藻類和魚類“固化”了。
許靖華認為,這項技術特別適用于城市污水和廢氣的綜合治理。循環經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將廢物、廢氣循環利用。當前被指定為全球氣候變化“罪魁禍首”的二氧化碳,完全可以用來處理污水,做生物燃料的“生產原料”。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