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新增污水處理市場54億元大中城市污水基礎設施建設高潮已經臨近尾聲,2010年全國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75%,未來小型城鎮項目將會成為新的增量增長點,新增設施的處理規模將以中小規模為主。”行業分析師左志方表示,“十二五”規劃將要求縣級鎮,尤其是重點鎮建立污水處理廠。
據《“十二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污水處理基礎設施建設行業(市政和工業均包括在內)將延續“十一五”期間的增長趨勢,2015年末,規劃的全國污水處理能力將達到20805萬立方米/日,新建城鎮污水處理設施資金總量約為1351億元(包括新增污水處理和再生水利用)。假設新增污水處理能力中使用膜技術的占比提升到20%,則市場空間為270億元,平均每年54億元。
根據目前環保部的規劃,“十二五”期間我國將把現有的出水標準為二級的污水處理廠全部提標為一級B;重點流域的污水處理廠出水標準將提升為一級A。
“截至2008年,達到一級B排污標準的污水處理廠僅僅達到一半,有31%的污水處理廠仍然只能達到二級排放標準,有7%的污水處理廠達到一級排放標準。我國近幾年每年新增1300萬噸的污水處理能力。”
上訴分析師左志方認為,“2009-2010年的新增污水處理能力全部達到一級B排污標準,50%的一級B排污標準改造為一級A,按照2010年城市污水處理能力13392萬噸/日的能力測算,“十二五”期間需改造的污水處理產能達到5563萬噸,即年均改造需求達到1112萬噸,假設其中10%應用膜技術,將帶來112萬噸的需求,按照每萬噸改造投資2000萬元估計,年均約22.4億元的市場。”
國內膜行業群雄爭霸
膜技術是水處理行業的一塊“肥肉”。不過,眼下這塊“肥肉”大多被含在外企嘴里。
德資企業美富特(MFT)膜科技公司技術總監許錦鵬稱,國內企業膜技術自主研發實力較弱,目前大多數技術從國外引進,國內具有自主研發實力的企業不超過3家。
中國膜技術研究起步并不晚,從上世紀60年代末就開始研究,但因為各種原因中間一度中斷,而美國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研發,且研究具有連續性。
但是整體來看,國內的膜及組件市場的集中度不高,正處于群雄爭霸的時期。
天津工業大學膜科學與技術研究所副所長杜啟云表示,目前在國內的上市公司中,碧水源等屬于中國膜技術市場中具有核心技術領域有一定的優勢,但放眼國際國內公司也只能算“小公司”。在這方面國內產學研各方還需共同努力。
污水處理業下游:研發與市場不分家,污水處理BOT模式存風險
受兩會期間關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影響,污水處理等環保概念股漲幅明顯。有關數據顯示,3月初以來,多只污水處理概念股均逆勢上漲近10%。其中開能環保(行情,問診)實現漲停。緊隨其后的是興源過上漲9.25%,另有國中水務,興蓉投資等都漲勢兇猛。
技術研發:投資大但投資回報效率低
在傳統定義中,水務企業包括供排水、水電、水源工程、管網建設,節水、污水處理以及相關設備生產等一系列產業節點形成產業鏈。
整個水務產業中,污水處理行業屬于產業鏈條偏末端的位置,其上游相關行業主要為污水處理設備制造行業,下游行業模糊,經污水處理的水體一部分回用給用戶,另一部分直接排放給自然水體。
“我國目前的生活污水處理工藝已相當成熟,其核心技術為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對活性污泥法(或生物膜法)的改進及發展形成了各種不同的生活污水處理工藝。這些技術與美國乃至世界的技術都是基本接軌的。但是,我們可能存在的一個問題是高效率,低投入。投資規模很大,但是投資收回期又很長。相較于發達國家,存在一定差距。”美國PURE GEN水處理設備公司市場部負責人向理財周報記者表示。
事實上,雖然我國污水處理廠的數量增長迅速,但在污水處理能力上存在著利用率偏低的問題,全國近2千多座污水處理廠中,有一半處于半開工狀態。
收費標準定價過低,無法滿足正常運行所需的費用;污水管網的建設相對落后,導致實際處理量并不高。
運營管理:市場與研發不分家
隨著發改委對污水治理的關注力度不斷加強,水務公司逐漸將重心由“自來水生產銷售”逐漸轉向“污水處理”。
表現突出的如首創股份,公司主要從事基礎設施產業特別是水務產業的投資、運營和管理,主要業務涵蓋城市自來水生產、供水、排水等各個生產和供給領域。
2001年起,該公司專注于城市供水和污水處理兩大領域的投資。自2009年以來,污水處理的收益從29.17%攀升至今年的44.74%。
“優勝劣汰是一個必然的發展軌跡,目前來看,我國的污水處理行業的市場集中度并不高,行業內各企業的規模明顯地參差不齊。但相較于5年前,在技術力量上已經有了飛速的提升。可以預見,缺乏研發和技術競爭力的企業將會面臨更嚴峻的挑戰。”一位研究員告訴記者。
該研究機構正服務于上海一家知名的水務公司,提到行業敏感性話題,她略顯保守地說:“技術與開發只是冰山一角,一些規模大的企業,更多是依托了資本的運作、運營管理、市場拓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