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國污染場地的產生原因分析
大多數情況下,污染場地都是在工業或是礦業等活動過程中產生出來的。就我國而言,污染場地的種類非常繁雜,這種情況的形成與工業和礦業的建設時間以及生產歷史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目前,在我國現有的污染場地當中,有一些是歷史遺留問題,也有一些新近產生的,有些是國企生產造成的,有些則是鄉鎮企業及合資企業造成的。大部分的污染場地通常都分布在城區當中,也有一些分布在生態敏感區內,工業和礦業生產是導致場地污染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正因如此,礦區以及一些重污染行業是污染場地分布最為集中的區域,如有色金屬礦區、黑色金屬礦區、石化、冶金、電鍍、機械加工制造、印染以及制造等等行業。除此之外,污染場地還包括垃圾填埋場、加油站、金屬礦渣堆場、電子垃圾處置場、廢舊物資回收加工區等等。
工業和礦業生產的類型不同,所產生出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也均不相同,較為常見的有無機類污染物、有機類污染物、有機與無機類混合的污染物。在我國污染場地中的典型污染物包括以下幾大類:其一,重金屬污染物。如鉛、汞、鎳、鎘、砷、鋅、鉻、銅等等;其二,農藥污染物。如DDT(滴滴涕)、六六六(六氯環已烷)、開樂散(三氯殺螨醇);其三,石油烴。具體分為兩類,一類是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如多環芳烴、多氯聯苯等。另一類是揮發性或溶劑類有機污染物,如EDC、四氯化碳、三氯乙酸、苯系物等等;其四,有機-金屬類污染物,如有機錫、有機胂、代森錳鋅等。除此之外,有些污染場地中還存在酸堿污染,還有一些場地處于復合型和混合型污染狀態。以上種種全部屬于化學性污染,而還有一些場地存在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正是因為污染場地的種類過于繁雜,給場地修復和治理工作增添了一定的難度。
2、污染場地土壤修復技術的應用研究
在以往污染土壤修復技術并不成熟也沒有大范圍推廣應用時,對污染場地土壤的處理,一般采用的都是換填法,即將被污染的土壤挖除并置換成干凈的土壤,這種方法雖然可以解決某一個場地的污染問題,但是卻僅能起到治標不治本的效果,污染土壤從一個地方被轉移到另一個,便會在另一個地方形成新的污染場地。近些年來,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污染場地土壤修復處理的方法也日漸成熟,并且還涌現出一些新的修復處理技術,經過大量的試驗研究表明,很多方法都對污染土壤處理有著顯著的成效。下面本文簡要介紹幾種較為常用的污染場地土壤修復技術。
2.1微生物修復技術
所謂的微生物修復技術實質上就是利用各類微生物對污染土壤中的有機物進行降解,在這一過程中,微生物會將土壤的有機物當做食物源,處理的最終產物主要是CO2和H2O。該技術按照處理方式的不同,又可分為以下兩種:
(1)異地微生物修復技術。簡單來講就是先將污染土壤挖除并轉移到其它地方進行處理。該技術較為常用的處理方法有以下幾種:①泥漿態土的微生物處理。即將污染土壤與H2O進行混合使其形成泥漿狀態。其既可以單獨應用,也可與生物、化學以及物理等方法綜合應用。在實際處理過程中,土壤當中含有的有毒的有機污染物會被微生物轉化為無毒化合物。經過大量的試驗表明,該方法對于含有半揮發性及非揮發性有機物、燃料、PCP、雜芬油、PCBs等物質的土壤均能達到良好的處理效果。②固態微生物處理。即污染土壤置放于容器或是盒子當中,而后將水以及微生物所需的營養物質拌合到土壤當中,這樣微生物便會將污染土壤當中的有機物全部降解。
(2)就地微生物修復技術。該技術主要是利用壓力將氧氣或是一些營養物質通過井孔壓入到污染土壤當中,也可以將營養物質直接平鋪在污染土壤之上,待其自行深入到土壤內部。該技術在處理含有各種油類污染物的土壤時效果較好。
2.2化學方法
化學方法就是利用氧化與還原反應將土壤當中含有的危害性污染物轉化成為低毒和無毒的化合物,或是使其形成化學穩定性更高、遷移性更弱的新的化合物。目前,常用的化學修復處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兩種種:氯化物處理和脫氯作用。
2.3物理技術分離
具體是指通過物理方式將污染土壤中的污染物從土壤當中轉移出去,以達到修復土壤的目的。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就地水溶液沖洗法、異地水溶液沖洗法、土壤中蒸氣提取法、熱氣注入法、熱解吸法以及電動力學技術等等。
2.4植物修復技術
這是一種借助植物對土壤當中的污染物進行吸收、轉移、降解的方法。植物本身能夠將有毒的有機化合物礦化,也可以將一些無機物和重金屬元素從土壤中吸收并富集到地面上。這種修復處理技術通常適用于土壤污染程度相對較低、面積廣的場地,它的優點是成本低廉,易于實現,缺點是植物的落葉會形成二次污染。
2.5高溫處理法
焚燒法是目前最為常用的一種高溫處理方法,該方法又分為就地焚燒和異地焚燒兩種,全部都是通過1000℃左右的高溫將污染物中的鹵代化合物以及其它一些難以溶解的有機物進行熱解焚毀并揮發出去。
采用該方法對污染土壤進行處理,對操作工藝的要求相對較高,而只要操作得當,土壤當中污染物的去除率可達到99.99%,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污染土壤處理技術。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