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比亞迪還是那個業界眼中“打新能源旗號,賣汽油車”的車企嗎?過去也許是,但現在王傳福正在著力扭轉這種外部印象。
這位比亞迪總裁在2014年新春伊始的行程安排:1月7日,與湖南省委書記商討新能源汽車推廣;1月8日~11日,接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馬凱一行到比亞迪考察新能源汽車產業;1月15日,與潮州市委書記探討促進城市公交電動化應用及相關投資合作項目。
其實比亞迪加快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布局,僅是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中的一個縮影而已。隨著國內新能源汽車發展政策越來越明朗,越來越多的車企開始將較大的精力投注在新能源汽車上。不過,在地方保護主義難破以及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難以提升的當下,眾多寄望在2014年力推新能源產品的車企能否迎來春天,還是未知之數。
聞風而動
在王傳福看來,過去十年比亞迪傳統汽車業務的發展已經證明,自主品牌想要在這一領域扭轉合資品牌的“鉗制”很難,而自主品牌的這種被動局面將持續很長的一段時間。基于此,王傳福給比亞迪設定的接下來的戰略思路是,在傳統汽車業務上穩步推進,而新能源汽車則需要承擔突襲合資品牌側翼的重任。
按照王傳福的預測,眼下距離新能源汽車產業實現“完全電動化”約有20年的過渡期,而純電動和雙模混合動力技術則會是這個期間的主力。
因此,繼2013年底上市的插電混合動力汽車“秦”之后,在未來的兩年時間里,比亞迪還將陸續推出搭載其新能源最新技術成果的混合動力車“唐”和“漢”。
實際上,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布局,僅是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2013年11月份,財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組織專家對各地申報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方案進行了審核評估,確認28個城市或區域為第一批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城市。這意味著,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開始由“示范應用”向“推廣應用”正式過渡。
面對政策利好,國內新能源車企無不聞風而動。據重慶長安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平此前透露,到2015年,長安汽車將在全部乘用車上普及弱混,并逐步加強對中混和強混的研發和生產。
除此之外,2014年,東風汽車公司新能源乘用車工廠計劃投產E30和E30L兩款純電動汽車;長城汽車也計劃于2014年底正式推出哈弗H7混合動力量產版車型;一汽豐田也已經宣布旗下合資自主品牌將命名為“朗世”,將于2014年上半年上市,主要打造新能源產品;東風日產啟辰“晨風”純電動車將在2014年正式上市銷售。
政策利好
當然,無論是比亞迪,抑或其他新能源汽車企業,要想在全國范圍內實現新能源汽車的普及推廣,依舊需要中央及地方政府在政策上給予更大的支持力度。
“從2013年開始,國內電動汽車開始進入了產業化推進和市場推廣的階段。以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的出臺為標志,國家層面也出臺了更多的措施,包括“十二五”期間國家的科技計劃、2013年啟動的創新工程以及新一輪新能源示范新政等,整體來推動電動汽車的產業化發展。”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技術發展部部長侯福深表示。
不過,由于此前新能源普及推廣的基礎設施建設并不完善,加之各試點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現“地方政府設置隱性條款限制外地品牌”的現實,也造成此前新能源車市場發展停滯。同時,在各個試點城市,則依舊要看地方政府具體的實施細則。
2013年9月份,由工信部、財政部、科技部、發改委四部委正式發布的《關于繼續開展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其中設定了一個外地品牌必須占據地方推廣計劃30%的硬性規定。
2014年新春伊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馬凱一行來到比亞迪調研新能源汽車發展情況。期間,馬凱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能源汽車,既能有效緩解能源和環境壓力,推動汽車產業可持續發展;又有利于加快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國際競爭優勢,要下決心把新能源汽車產業搞上去”的表態,給了新能源車企極大的信心。
翻身待考
不過,對于新能源汽車企業而言,利好的政策并不意味著較大的市場收獲。
實際上,由于過去每個不同的節點上,國家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上的重點也不一樣,這也導致了國家出臺的新能源汽車發展政策也在不斷地調整和轉變,這對于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長期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在國家政策出臺后,國內的新能源汽車企業可能也會根據政策來調整工作重點。這種跟隨策略,也不利于行業和企業自身的長期發展。”侯福深認為,新能源汽車企業應當避免對政策的長期跟隨,逐步形成企業自身的長期發展模式和策略。
根據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的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2013年,國內包含混合動力車型(包含插電式混合動力)和純電動車的累計產量達到了近9萬輛。2013年全年,國內上述三類車型的產量為3.6萬輛。而據2012年7月份國家出臺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年~2020年)》,其擬定的目標是到2015年中國電動汽車累計銷售要達到50萬輛,2020年達到500萬輛。
“從2009年國家出臺新的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至2012年底,國內新能源汽車第一輪示范期結束,新一輪的示范也才剛剛啟動。在第一輪示范期內,25個示范城市中,實現示范推廣的新能源汽車有2.7萬輛,但商用車占到了其中的近1.5萬輛,個人消費的新能源汽車銷量仍舊較小。”侯福深表示。
汽車行業知名分析師賈新光也認為,對比國外新能源汽車產業,國內有近100個汽車生產企業,每個企業都有不盡相同的新能源車型。而國外市場上,也主要是日產、通用、豐田等車企的幾款新能源車型。重復的投資,也使得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資源太分散,不利于形成較強的競爭力。
“除此之外,電池等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的缺失,也是國內新能源汽車發展所面臨的‘硬傷’,需要一定的時間來提升。新能源汽車的經濟型,特別是電池等較高的成本還不能為普通消費所接受。”長期關注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江蘇常熟合眾環保能源技術研究所所長沙永康認為,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依舊需要把核心技術的突破作為主要的任務,國家政策也應當鼓勵車企在新能源核心技術層面開發共性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