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公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3 年度報告》,報告指出,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退化的嚴峻形勢,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納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并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進一步提升了應對氣候變化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的戰略地位。
報告指出,提高節能和提高能效就必須加強節能目標責任考核。2012 年以來,國務院印發了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
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等,進一步明確了各地區、各領域節能目標任務,細化了政策措施,并定期發布各地區節能目標完成情況晴雨表。完善節能考核制度,調整考核內容,健全考核程序。
2013 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對省級人民政府進行節能目標責任評價考核,將考核結果作為對地方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參考內容,納入政府績效管理。開展了“十一五”時期全國節能減排先進典型表彰活動,對530 個節能減排先進集體、467 個節能減排先進個人進行了表彰。
報告提到,實施重點節能改造工程。2012 年以來,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48.96 億元和中央財政獎勵資金26.1 億元支持重點節能改造、高效節能技術和產品產業化示范、重大合同能源管理、節能監察機構能力建設、
建筑節能、
綠色照明等重點工程項目2411 個,其中,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10.66 億元支持節能監察機構能力建設項目1215 個,安排中央財政資金1.3 億元,支持了17 個甩掛運輸改造項目。加大對合同能源管理的支持力度,安排財政獎勵資金3.02 億元,支持合同能源管理項目495 個。通過實施節能項目,累計形成1979 萬噸標準煤的節能能力。
同時,進一步完善節能標準標識。2012 年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聯合實施了“百項能效標準推進工程”,發布了包括高耗能行業單位產品能耗限額、終端用能產品能效、節能基礎類標準在內的60 多項節能標準。住房城鄉建設部批準發布了《建筑能效標識技術標準》、《城鎮供熱系統節能技術規范》等10 個行業標準。完善節能與
新能源汽車標準體系,截止2012年底,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累計發布60 多項新能源汽車相關標準,交通運輸部累計發布21 批營運車輛燃料消耗量限值標準達標車型。實施了能效標識、節能產品認證,截止2013 年5 月底,能效標識已覆蓋28 種終端用能產品。
同時,推廣節能技術與產品。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第五批《國家重點節能技術推廣目錄》,公布12 個行業的49 項重點節能技術,五批目錄累計向社會推薦了186 項重點節能低碳技術。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財政部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強工業節能減排先進適用技術遴選評估與推廣工作的通知》,篩選出鋼鐵、化工、建材等11 個重點行業首批600 余項節能減排先進適用技術,發布《節能機電設備(產品)推薦目錄(第三批)》、《高耗能落后機電設備(產品)淘汰目錄(第二批)》,完成了工業節能減排技術信息平臺建設。
印發《2013 年工業節能與綠色發展專項行動實施方案》、《關于組織實施電機能效提升計劃(2013-2015 年)的通知》、《關于加強內燃機工業節能減排的意見》,大力推進了重點行業電機系統節能改造及內燃機節能減排技術、新產品推廣應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推進節能產品政府采購,更新發布了兩批節能產品政府采購清單。繼續實施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安排中央財政資金300 多億元,推廣節能家電近9000 多萬臺(套)、節能汽車350 余萬輛、高效電機1400 多萬千瓦,綠色照明產品1.6 億只,累計形成年節能能力1200 多萬噸標準煤。
同時,推進建筑領域節能。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聯合編制的綠色建筑行動方案,住房城鄉建設部發布了“十二五”建筑節能專項規劃。截止2012 年底,北方地區既有居住建筑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5.9 億平方米,形成年節能能力約400 萬噸標準煤,相當于少排放二氧化碳約1000 萬噸。
全國城鎮新建建筑執行節能強制性標準基本達到100%,累計建成節能建筑面積69 億平方米,形成年節能能力約6500 萬噸標準煤,相當于少排放二氧化碳約1.5 億噸。
同時,推進交通領域節能。交通運輸部進一步調整優化交通運輸節能減排與應對氣候變化重點支持領域,不斷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繼續組織開展“車、船、路、港”千家企業低碳交通運輸專項行動;出臺了《關于加強城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建設的指導意見》,通過城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示范項目,引導各地加強城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建設。科技部在全國25 個試點城市組織開展“十城千輛”節能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應用工程。據測算,2012 年交通運輸行業共實現節能量420 萬噸標準煤,相當于少排放二氧化碳917 萬噸。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