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制定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農村環境整治行動計劃》即將陸續出臺。
記者從7月27日~28日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召開的中國環保產業高峰論壇上了解到,在三大行動計劃中,大氣污染防治國家將投資1.7萬億元,水污染防治將投入2萬億元,農村環境整治投資也接近萬億元。
環保部部長周生賢近日透露,《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將率先公布,時間最快是7月底或8月初。
而對于未來五年的大氣污染、水污染和農村污染治理所需要的投資,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在中國環保產業高峰論壇期間提供的資料也做了詳細分析:
預計2013~2017年火電除塵、脫硫、脫硝市場分別為482億元、608億元和550億元。水泥、鋼鐵大氣治理市場約266億元、103億元,燃煤工業鍋爐治理需求或達400億元。
記者從環保部了解到,按《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要求,“三區十群”被確定為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涉及13個區域、19個省(區、市)、132.56萬平方公里、117個地級以上城市。規劃范圍為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遼寧中部、山東、武漢及其周邊、長株潭、成渝、海峽西岸、山西中北部、陜西關中、甘寧、新疆烏魯木齊。
重點工程項目共分為二氧化硫治理、氮氧化物治理、工業粉塵治理、工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油氣回收、黃標車淘汰、揚塵綜合治理、能力建設八類。
馮良透露,國務院近期將公布《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以及各部門的明確分工,“可以說環保產業發展已上升為國家戰略”。
“節能環保產業對拉動經濟增長具有非常大的重要作用。”國家稅務總局政策法規司巡視員叢明說,在當前經濟面臨下行的壓力下,國務院的意圖很明確,就是把節能環保產業作為穩增長和調結構的一個重要抓手。他介紹,企業加大環保投入、購買環保設備,國家在稅收上都有一些比較有力的支持。
潛在的需求能否變成實際的投資,或者說,環保產業是否真的等來了難得的“黃金期”?
記者從中國環保產業高峰論壇上了解到,環保政策的調整也確實為環保產業的增長開拓了空間。一些環保服務業企業開始感到“暖和”了。
“今年找我們做環境服務的企業明顯多了,尤其到6、7月份,明顯感覺到市場上這種剛性的需求來了。”石家莊開發區德賽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楊彥文告訴記者,上半年談成了幾家,有焦化的、制藥的。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桑德集團董事長文一波在論壇上反映,目前“與環保產業相關的政策還有很多欠缺”,有些稅務政策,恰恰對環保產業起到了抑制作用。他舉例說,過去政府建的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是不征收土地稅和房產稅的。但公用事業市場化之后,原來沒有的稅,現在全有了。
“地方的水廠本身規模就不是很大,微利的。稅收部分占了總收入的5%~10%,壓力很大。”文一波說,另外,在稅收政策方面,環保行業和企業沒有專門的優惠政策,“我們只能往高新技術企業方面靠”。文一波認為,環保產業既然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拉動內需的產業,僅僅“三免三減”是不夠的,最好能按15%的比例計征稅收。
環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說,國家發改委在起草”十二五“產業發展規劃時,環境商會曾建議參照醫院、學校等公用事業的征稅辦法,對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免征土地使用稅和房產稅,“這是最實惠的一項政策。剛開始寫進去了,但文件出來后,這條又沒了。”
而對于目前環保產業發展的市場環境,一些企業也頗有微詞。楊彥文告訴記者,盡管有企業找到他們做環保服務,但“總是遮遮掩掩的”。“很少有企業讓我們了解他們的整個生產流程,使用了哪些原料,使用什么樣的處理工藝等等。”楊彥文說,甚至有企業連廠門都不讓他們進,拎來一桶污水讓他們檢測,要他們拿出解決辦法。“我們只能一點點猜。”楊彥文說,如果了解整個工藝過程,處理起來肯定會簡單得多,處理成本也會降低。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