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路徑最早稱“關鍵路徑法”(critical‘paths method,CPM),是美國杜邦公司在1957年為新建一家化工廠而提出的用網絡圖判定計劃的一種管理技術。1990年,美國波士頓的新英格蘭醫療中心將CPM用于健康照顧系統。
該醫療中心研究表明:低劣質量的醫療服務往往與不合理、不規范的臨床醫療行為有關。醫療服務標準化,可改進醫療效果,對某些病例住院期間按預定的醫療護理計劃進行,既可達到預期效果又可縮短住院天數、節約醫療費用,當時取名“關鍵路徑”。
CPM提出后受到美國醫院界的重視,試行、推廣成為較盛行的既能貫徹持續質量改進(CQI)、又能節約資源的治療標準化模式,并稱之為臨床途徑一臨床路徑(clinicalpathway,CP)。從其本質而言,相當于我們在臨床上經常應用的診療計劃或臨床實踐指南。
關于臨床路徑的作用,作者認為,可以規范醫務人員的行為,在一定的時間內落實相應的診療計劃,特別是對某些單純性、常規性疾病可以達到縮短住院時間的效果。但是因為疾病是復雜的,患者的需求是多元的,疾病的分期和就診的時機不同,還有一些復合性疾病無法用固定的方法和固定路徑,所以作者認為只能用于某些單純性病種,要廣泛地應用有一定的困難。
近年來國內有部分醫院開展了臨床路徑工作,衛生部也下發了開展臨床路徑的文件,并擬定了8種疾病實施路徑。作者認為,臨床路徑就是以往我國在臨床上提倡的診療計劃或診療指南,國外稱為路徑,實際上稱為指南更恰當。指南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作微調,而路徑必須嚴格遵循,無論稱呼什么并不重要,但要嚴格規定路徑會面臨許多現
實問題。因此作者認為,可根據病種制訂幾條方案,規范醫療行為,但廣泛推行、全面推行仍有許多問題。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