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津市環保部門獲悉,天津市未來三年環境保護規劃近日出臺并啟動實施。根據規劃,天津市通過實施大氣環境治理、水環境治理、自然生態保護修復等舉措,大力改善生態環境,到2015年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5%,全市環境質量切實改善,基本形成與國際港口城市、北方經濟中心和生態城市定位相匹配的環境保護體系,讓城鄉居民盡享碧水藍天。
今起三年,天津市強化環境影響評價審批機制,嚴格環境準入。實施嚴格控制煤煙型污染等五項舉措,改善全市空氣環境質量。實施多項措施保護水環境,使城區主要景觀水體基本消除黑臭現象,全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開展自然生態保育與修復行動,率先啟動建設薊北山區森林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新增受保護地面積173平方公里。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提升農民居住環境。創建100個安靜居住小區,噪聲功能區晝、夜聲級達到國家聲環境質量標準規定。
五舉措改善大氣環境 每年確保310個藍天
天津市未來三年環境保護規劃近日出臺并開始實施。今年起,天津市全力改善空氣環境質量,重點實施嚴格控制煤煙型污染等五項舉措,確保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全年好于或等于2級標準的天數占全年監測天數的比例≥85%(310天),大氣主要污染物年均值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根據規劃,天津市嚴格控制煤煙型污染,實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減排,到“十二五”末,天津市將完成20臺20萬千瓦及以上火電機組煙氣脫硝治理工程,對外環線以內10噸及以下149座鍋爐房、246臺燃煤鍋爐實施改燃或拆除并網。
加強建設、道橋、拆遷工地、散體物料堆場的揚塵污染治理,降低揚塵污染,加強綠化建設,到2015年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5%,全市林木覆蓋率提高到23%。
強化機動車尾氣治理,推行綠標通行、黃標限行、無標禁行,到2015年供應符合國Ⅳ標準的油品;開展城區長途客運及班線包車黑煙專項治理,對老舊公交車進行更新、淘汰和改造,推進機動車改燃。
降低揮發性有機物及惡臭污染,嚴格控制城市餐飲服務業油煙排放;治理市內垃圾轉運設施惡臭和異味污染,對嚴重擾民被市民投訴的工業企業開展惡臭和異味治理。
大力推廣天然氣、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大力發展公共、軌道、綠色交通,積極推廣電動、混合動力等清潔能源機動車,逐年推行電動、混合動力公交車更新替換。到2015年,公共交通分擔率達到30%以上。
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
根據規劃,今年起三年內,天津市實施多項措施保護水環境,使全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城市人口密集區水體基本消除黑臭現象,主要河流水質達到功能區標準。加快污水再生利用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污水再生利用率不低于30%。
從今年起,天津市深化水污染物減排,保障飲用水安全。實施于橋水庫周邊及上游污染綜合整治工程,啟動薊縣南部新城建設,削減水庫周邊污染負荷。開展引灤水源保護跨省生態補償,對引黃沿線的子牙河、南運河、馬廠減河、洪泥河等實施截污、清淤等綜合整治工程。加強地表水體綜合治理,中心城區景觀河道以溝通水系、水體流動為重點,河道聯通循環。環外區域推動城市景觀水體周邊截污納管設施建設,完善雨污分流系統。薊運河沿線4個區縣16個鄉鎮所在地完善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實現全線點源零直排。對達不到排放標準的企業限期改造治理,確保全市排污單位穩定達標排放。完善城鎮及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新擴建張貴莊等污水處理廠,2015年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5%。中心城區消滅16片排水空白區,改造 5片雨污水合流區。
新增受保護地173平方公里
從今年起,天津市啟動自然生態保育與修復行動,率先啟建薊北山區森林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新增受保護地面積173平方公里,到2015年,全市受保護地區占國土面積比例達到12%。
根據規劃,今年起三年內本市加強重要生態功能區保護,逐步開展其他水源涵養、水土保持、水源保護、防風固沙、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類型生態功能區建設。加強自然保護區規范化建設與管理,建立完善的自然保護區檔案和管理數據庫。重點實施八仙山、古海岸與濕地、中上元古界三個國家級保護區規范化建設,加大管護站、科研觀測站、野生動物救護站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強土壤環境質量監測及其網絡和信息共享平臺建設,逐步開展污染土壤治理修復,近期重點開展基本農田保護區、菜籃子基地、重點污灌區、典型工礦企業廢棄地等污染土壤的治理修復試點。
六成規劃保留村建成生態村
從天津市環保局獲悉,今年起天津市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實施農業面源和畜禽養殖污染控制工程。到2015年,初步建成與城市化進程相適應的農村環境保護基本構架,基本解決農村環境“臟、亂、差”問題,農民居住環境品質得到提升。
今年起三年內,天津市圍繞農村環境保護加快中心鎮污水處理廠建設,鼓勵村莊采用分散處理方式進行生活污水治理,到2015年,鄉鎮建成區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45%以上,開展生活污水處理的農村行政村比例達到55% 以上;實施西青區辛口鎮、王穩莊鎮和武清區石各莊鎮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等一批試點工程,探索全市農村生活垃圾“戶分類、村減量、鎮運輸、區縣處理”的模式,到2015年,鄉鎮建成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65%以上,開展生活垃圾處理的農村行政村比例達到60%以上。
繼續加大生態區縣、生態鄉鎮、生態村建設力度,到2015年,市內六區、濱海新區等率先達到國家生態市指標要求,示范小城鎮率先達到生態鄉鎮指標要求,三分之一的規劃保留鄉鎮建成生態鄉鎮,60%規劃保留村建成生態村。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