閥門技術檢查的意義在于查明閥門的技術狀態以便確定其能否繼續使用和弄清又無必要進行調整和修理。技術保養即完成預先規定的,包括技術檢查和調整、潤滑以及無需從管線上拆下閥門的修理工作在內的操作規程。進行閥門技術檢查時應該首先檢查連接法蘭或螺紋接頭的狀態,確保在墊片連接處無滲漏,確定緊固零件的狀態。然后,對閥體與閥蓋的連接和填料箱進行同樣的檢查。液體滲漏用肉眼即可發現。氣體滲漏則較難發現;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的辦法就是給可凝部位涂以肥皂液(滲氣部位會形成肥皂泡)。然后再檢查其余的能夠查驗到的閥門零件狀態。 除了技術檢查之外,技術保養還規定了下列的工作。檢查閥門動作部分的靈活性,為此閥瓣的升降均應達到滿行程。經過兩次升降之后再檢查填料箱的狀態。必要時可擰緊螺母將填料壓緊或者重新添加填料。增加填料時要將閥瓣一直提到閥桿凸臺與閥蓋上密封壓緊為止,這樣便可將填料箱與介質隔離。再把填料壓蓋和壓套提到上部,更換或補充填料,然后再重新壓緊填料。這些工作應該在管道上沒有壓力的條件下完成。為了檢查傳動裝置的作用,可進行若干次的啟動。同時要檢查通道的關閉狀況和信號元件顯示的準確性。
技術保養的檢查周期和范圍取決于閥門的工作條件、安裝地點、介質性能和參數等等。技術檢查結束之后必須將檢查結果以及在技術保養時所完成的工作記入專門為閥門所建立的記錄本或專用卡片上。
氣體管道閥門是管線上很重要的元件。由于做為工作介質的氣體的危險性很大,因此對閥門應該經常地進行觀察。而且應該對其完好狀態,優質和適時地檢修情況周密地監督檢查。
檢查氣體閥門時,不論其管道類別,均應完成下列工作:
1)閥門的外部檢查;
2)為檢查和修理關閉機構的密封圈而拆開閥門;
3)仔細檢查單個零件的狀態—閥桿、閥瓣和它在閥桿上的緊固情況、閥座和閥瓣上的密封圈、閥桿螺母、閘閥的楔塊或閘板、軸承和其它傳動零件等等;
4)仔細檢查閥體的內表面,目的是發現腐蝕、浸蝕、密封面上的擦傷和其它缺陷;
5)在消除缺陷和將損壞零件換成新的之后將閥門組裝起來;
6)對關閉機構的密封性進行水壓試驗;
7)對裝配好的閥門與管道一起在工作壓力下進行氣壓試驗。
檢查輸送腐蝕性氣體的管道(腐蝕速度小于0.5毫米/年)上的閥門時應借助于專門的工具或儀器對壁厚進行經常性測量,以便監視閥門的腐蝕損耗量。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