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從華中科技大學了解到:該校痕量灌溉研究中心主任諸鈞團隊歷時十多年成功研發出痕量灌溉技術,一舉打破了農作物“被動式補水”的全球傳統灌溉模式,改由農作物自己按需吸水。5年多的田間應用試驗表明,該技術比目前效果最好的滴灌技術還可節水50%左右,未來有望替代滴灌,并在滴灌無法使用的廣大地區獲得應用。
據介紹,我國現有常用節水灌溉方法包括渠道防滲、噴灌、微噴灌、滲灌和滴灌等,均為人為控制灌溉時機和灌水量,屬于“被動式”灌溉模式。以色列滴灌技術被公認為是目前效果最好的節水灌溉技術,我國自上世紀70年代末引進以來,取得了長足發展。但是滴灌灌水器為了實現更小流量的灌水以及長距離鋪設,就必須不斷地減小流道尺寸,由此帶來了流道易堵塞及制造難的問題。
痕灌技術的核心節水部件——痕灌控水頭,由具有良好導水性能的毛細管束和具有過濾功能的痕灌膜組成,控水頭埋在作物根系附近,感知土壤水勢的變化,為植物實時供水。控水頭內的痕灌膜與毛細管束的雙重結構可防止毛細管束因雜質而堵塞,保證系統長期穩定工作。
諸鈞介紹,痕灌依靠毛細力作用自動調節水分供給,只濕潤作物根系周圍土壤,使作物根系周圍的土壤水分含量一直處于相對穩定狀態,減少了水分地表蒸發和地下深層滲漏,提高了水分利用率,降低了作物耗水強度,從而使痕灌具有節水效果顯著、作物產量穩定,水分利用效率顯著等突出優點。
自2008年開始,諸鈞團隊在昌平、海淀等區縣,以蔬菜、果樹、花卉三大類九種作物為研究對象,通過14項田間試驗,先后對痕灌系統的灌水均勻度,土壤含水量、作物生長發育、生理生化、產量品質和水分利用等進行了試驗研究。結果表明,在不減產甚至增產條件下,與滴灌相比,痕灌節水40%—60%。現已在北京、新疆、內蒙古、廣西等地的1800畝露地及120座溫室中完成了中等規模試驗示范。
日前,北京市農委組織專家對痕灌技術進行了鑒定,結論為它在節水效率、抗堵塞及無需動力抗堵塞性等方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業內專家認為,我國存在大量因干旱而不能利用的荒地,尤其在一些干旱山區,難以進行農業種植和林業利用,加之過度放牧加劇草場荒漠化,生態恢復又極其困難。痕灌耗水量少,鋪設距離長,只需很少的外部能源輔助,就可以在這些地區進行農業及林業種植與開發,可恢復甚至增加可耕地面積。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