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不斷的向前發展,人類活動對資源的開采、利用、破壞也在不斷地加劇,同樣,河湖正常的生態平衡也受到了嚴重的侵害,進而影響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近日,解放軍總裝備部工程設計研究總院環保中心主任張統接受記者采訪,對目前城市景觀河湖、流域治理的發表了相關看法。
目前我國很難找到適用于全國各地的景觀水治理技術,技術種類很多,關鍵在于全面考慮,因地制宜,找到真正適合該區域景觀河湖水體治理技術,張統介紹,通過截污、清淤、置換等常用手段阻斷向水體釋放污染物和借助生態護岸、水生植物、曝氣充氧等構建良性生態系統的過程是十分緩慢的,僅僅依靠水體的自我修復是不夠的。在發揮水體自凈的同時,必須采取高效的水體凈化手段及水生污染物清除措施,實現水質的好轉。
張統指出,水質凈化工程設計前提應為模型預測,對支流水體初步處理和深度處理的各種水質指標進行檢測,得出相關規律,引導最終水處理方案設計與選擇。
張統介紹,目前采用了一種新型水質保持技術——磁分離技術(環能德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技術)。據了解,磁分離技術應用于景觀水體處理,可實現水中污染物與水的快速分離,最短分離時間可降至3min,大大提升了污染物的凈化效率,出水水質中的總磷濃度可低于0.5mg/L,且設備本身電耗成本較低,噸水電耗不到0.05元。
對于較大的流域水體治理,張統指出,應將基礎理論研究與應用技術研究相結合,將景觀水體凈化技術中的模型預測技術同樣應用到大的流域水體前期預測中去。
以太湖為例,太湖多處湖面爆發大規模藍藻,在情況特別嚴重的梅梁湖,湖水幾乎像綠色油漆一樣濃稠。對此大規模藍藻疫情,前期我們應該做好模型監控預測,后期應廣泛應用機械撈藻船實現水體凈化。據張統介紹,撈藻船首安裝了一個收集水面藍藻的翻斗式格柵和離心機抽吸系統,船尾安裝了超微氣泡發生器。工作時,先開動強大的超微氣泡發生器,在藍藻密集的水面作360度旋轉,噴出超微氣泡,翻斗式格柵隨后將藍藻吞下。船上的機械脫水機就像消化藍藻的腸胃,可快速將藻泥和水分離。自動刮刀就將藍藻從脫水機內刮下、輸入管道打包。壓縮后的藻餅可以作為有機肥料,這樣也達到了資源的有效利用。
張統介紹,目前我國真正成功可行的景觀水治理技術還很少。“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面對眾多雜亂無章的治理方法,只有經過大量實踐驗證成功的技術才可以相信。成功案例越多,運行時間越長,就越值得信賴。他認為,需要認真理解露天景觀水的主要污染根源,考核某種治理方法是否對每個污染根源都能對癥下藥,這樣才能“藥到病除”。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