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們終于發現了使太陽能電池產生的電量多于他們吸收的能量的方法,該發現成為太陽能代替化石燃料走向成功的一個關鍵點。但是,麻省理工學院強調,中國和美國之間的政治沖突實際上可能會使光伏發電技術市場價格過于昂貴。因此,太陽能想要在全球范圍內成為一種經濟實惠的能源在短時間仍是遙不可及的。
上個星期,PhysOrg報道了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取得的此項科學突破。報道說,設備研究人員最終研制一種新型太陽能電池,其“光生多載流子產生率”超過100%。基本上,太陽能電池外部電路的流出的電量與流進的能量之比就可得到MEG產生率。
到目前為止,太陽能最大的問題就是,太陽能電池輸出的電量并不等于它們吸收的光子數量(光粒子)。但是,由于該新型太陽能電池創造性的應用了氧化鋅、硒化鉛和一點金,它的外量子效率達到了114%左右。
但是,麻省理工學院注意到,即便太陽能變得足夠廉價并適合大規模生產了,貿易關稅也可能抬高它的技術成本。事實上,這樣的事情已經發生了,中國太陽能電池和集熱組件制造商正在以不公平的低價傾銷他們的產品,而美國政府則開始使用政治強制手段予以反擊。
所以,這對想利用替代能源的一般人來說意味著什么呢?如果全球光伏企業合作不能為他們帶來利益,他們負擔不起太陽能電池花費的話,這些人可能會花較少的錢堅持使用電和天然氣。如果是這樣,人們就可以為他們夢寐以求的太陽能屋頂而正式停止儲蓄了。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