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工業處于價值鏈低端的初級產品較多,新特優和高端產業比較少,技術裝備和工藝整體水平不高,工業競爭力總體不強
5月26日,山東濟南南郊賓館會議室。山東省副省長王軍民與全省17市有關領導逐一簽訂2010年關停和淘汰落后產能“軍令狀”,要求各地倒排淘汰產能日程表,能在9月底關停拆除的落后產能堅決關停拆除;不能拆除淘汰的,堅決關停下來,年底前一定要拆除。
淘汰落后產能需要市場運作和政府調控相結合
經過4年努力,山東省萬元GDP能耗累計下降18.5%,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任務的82%。但王軍民坦言,要全面實現“十一五”節能減排任務還相當艱巨。原因是山東工業處于價值鏈低端的初級產品較多,新特優和高端產業比較少,技術裝備和工藝整體水平不高,工業競爭力總體不強。
2009年,山東生鐵、粗鋼和鋼材產量在全國分別列第二、三、三位,成為名副其實的鋼鐵大省。但鋼鐵產業裝備水平總體偏低,全省生產的鋼種80%以上為非合金鋼和低合金鋼,當前需要的高鐵用鋼、高磁感取向鋼、抗腐蝕抗大變形管線鋼、高強度機械用鋼、核電用鋼等鋼種基本不能生產。此外,山東鋼鐵冶煉設備中還存在一些不符合鋼鐵準入條件的落后工藝裝備,能耗高、資源利用率低、環境污染重。
“2007年,國家發展改革委與山東省簽訂責任書,將山東17戶鋼鐵企業的490萬噸煉鐵產能、791萬噸煉鋼產能列為淘汰任務。要求到2007年底前完成的淘汰任務,我們100%按期完成。”山東省經信委主任郭述禹說,“在國家未下達新的淘汰任務的情況下,山東自我加壓,截至去年底,共淘汰落后煉鐵產能509.8萬噸、煉鋼產能396萬噸。”
山東多措并舉,堅持市場運作和政府調控相結合,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行政,以及以獎代補等手段,形成合力。堅持新增產能與淘汰產量“等量置換”或“減量置換”的原則,防止一邊淘汰,一邊增加。
郭述禹介紹,山東今年將淘汰煉鐵產能240萬噸,煉鋼產能50萬噸。明年年底前再淘汰煉鐵產能625萬噸,煉鋼產能240萬噸。“任務艱巨繁重,必須下更大的決心,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
騰出2000萬噸產能建設沿海精品鋼基地
“以前一提起煉鋼,就是鋼花四濺,工人揮汗如雨,出鐵時還要人工開‘泥炮’,也就是出鐵口;現在只需要在操作室摁一個按鈕,鋼就全煉了。大型先進設備的應用,讓工人減少了勞動強度,少受很多罪。”在萊鋼集團生產車間,技術資源部副部長梁凱麗對記者說。
近年來,山東積極淘汰落后鋼鐵產能,主體工序的工藝裝備水平不斷改進。全省現有1000立方米以上高爐26座,120噸以上轉爐16座,占全省產能的近一半。
山東通過鋼鐵企業組織結構調整和產業布局調整,保障落后產能順利淘汰。大手筆之一就是組建山東鋼鐵集團,建設沿海日照鋼鐵精品基地。
據了解,2008年組建的山東鋼鐵集團,目前下屬企業濟鋼、萊鋼等均為國有老企業,具有幾十年歷史,雖然產能規模列全國第六,但產業布局不合理,整體裝備水平不高,環保壓力與日俱增。前些年,濟鋼周邊方圓十里空氣都不好,萊鋼也因為環境壓力有過“區域限批”的經歷。
“在此過程中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內陸生產區壓縮產能,著力淘汰落后、調整裝備結構和產品結構,實現產品合理分工,突出品種特色。”山鋼集團規劃部副部長李自然介紹。
去年秋天,山鋼與日照鋼鐵集團正式簽署資產重組與合作協議,標志著由政府力推的山東鋼鐵行業重組又向前邁出重要一步。山鋼集團有關負責人說,山鋼、日鋼重組,不僅解決了日鋼的歷史遺留問題,而且使山東騰出2000萬噸產能建設沿海精品鋼基地成為可能。
正確處理淘汰落后與加快發展的關系,早淘汰早主動
淘汰落后產能不僅是國家的要求,也成為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
李自然介紹說:“一方面,爐子小,裝備差,不利于成分控制;大爐子倒運費用少,成本低,安全系數高,有利于節能降耗。另一方面,淘汰落后裝備,使技術裝備大型化、自動化、緊湊化、智能化,是鋼鐵企業的發展方向,這有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早淘汰早好。”
淘汰和關停落后產能,節能減排效果顯著。去年山鋼噸鋼綜合能耗比2007年下降了32.5千克標煤,節約標煤6.3萬噸,共減排二氧化硫7890噸。
早在2007年之前,萊鋼就淘汰了40年前建廠時的4座120立方米高爐,上馬先進設備,如今沒了“被淘汰”的煩惱。
淘汰落后產能,仍然面臨一些困難。記者了解到,生產鋼鐵投入成本很高。上馬一座1000立方米、年產80萬到100萬噸的高爐生產線,加上配套設施,需要投入5億元左右。如今淘汰了、拆了,首先意味著資產的巨大損失。這讓一些小企業積極性不高。
其次是人員安置問題。大企業主動淘汰后的富余人員可轉崗到鋼鐵深加工或其他非鋼產業,通過延長產業鏈安置職工。而小企業轉產困難,人員安置是個大問題。
“落后工藝裝備不淘汰,難以實現我省鋼鐵工業的結構優化、產業升級和可持續發展。必須正確處理淘汰落后和加快發展的關系,轉變依靠消耗資源能源的發展方式,積極主動地、自覺地去淘汰落后。”王軍民強調。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