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報道稱,國家發改委相關領導透露,國家即將出臺《中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活動管理辦法(暫行)》。業界普遍預計,該辦法的出臺必將帶動更多中國企業參與國內自愿減排市場,推動自愿減排市場蓬勃發展。
2011年6月26日,中國企業自愿減排2010年度排行榜在北京發布,這也是國內首個以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量為主要衡量指標的企業排行榜。
北京環境交易所董事長唐茂松在此次發布會上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稱,管理辦法將從交易產品、交易主體、交易場所、交易規則、登記注冊、監管體系等各個方面,對自愿減排交易市場進行詳細地界定和規范。唐還透露,在我國特定區域特定行業開展碳交易試點的研究工作也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
溫室氣體總量控制是市場化前提
由于《京都議定書》規定有關發達國家需承擔一定減排義務,但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并無需承擔,所以目前國內主流的還是自愿減排市場。
北京環境交易所總經理梅德文此前在發表演說時曾介紹,國際碳市場還是以強制減排為主,以期貨交易為主。中國則還是自愿減排和現貨交易,離國際強制減排和期貨交易還有相當一部分距離。
自愿減排作為一種自愿參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形式,2008年、2009年的交易額只占全球的0.54%、0.27%,比例相當低。2010年全球自愿碳減排市場交易量達到1.31億噸,與強制碳減排市場交易量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
而從中國企業自愿減排2010年度排行榜來看,上榜企業行業主要分布在保險金融和高新技術領域,鮮見來自高耗能行業的企業。
比如,國內第一家通過自愿購買碳減排量實現碳中和的企業是天平保險,該公司2009年8月5日購買了奧運期間北京綠色出行活動產生的8026噸碳減排指標。
2010年底,天平保險于北京環境交易所場內再度完成自愿減排交易,購買湖南東坪水電項目二氧化碳減排量1428噸,用以抵消在2009年度其總公司及其全國各分公司自身運營過程中產生的全部排放。
國家林業局造林綠化管理司副司長、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秘書長李怒云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只有溫室氣體有總量控制,才會有中國的碳市場。沒有總量控制之前只有自愿市場,體現企業的社會責任或者未雨綢繆意識。
標準為王
此前瑞士南極碳資產管理公司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西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表示,國內自愿碳交易市場還不成熟,有兩個問題。一是排放量的計算標準不規范,沒有一個被廣泛認可的標準來核證你到底排放了多少碳。另一個是所購買的減排量,經常沒有采用一個第三方開發的、廣泛認可的國際標準。
無色無形的二氧化碳,若要真正實現商品化交易,李怒云認為“最基礎的是要產權明晰”,這就涉及到如何通過科學的標準去計量、監測、核證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減排量。
自愿減排市場上的標準并不統一,有數據稱,國際上自愿減排的標準已有14種。由于現在自愿減排交易買方多是發達國家的公司、機構,使用的標準也多是國外的。目前中國國內使用較多的國際三大自愿減排標準包括VCS、黃金標準以及SocialCarbon,這三大自愿減排標準組織都是國際NGO組織。
2009年12月16日,在哥本哈根“邊會”上亮相的由北京環交所開發的熊貓標準,被稱作是中國第一個減排標準。
今年3月29日,方興地產[1.95 -2.01%]通過北京環境交易所購買了16800噸自愿碳減排量,也在媒體上宣傳為“熊貓標準下的國內首筆碳減排量交易”。
據了解,“熊貓標準”主要用于農業、林業和土地利用等大農業概念的項目上,除了減排,還承擔扶貧和生態減排的功能。
不過有關熊貓標準的爭議也一直存在。
李怒云告訴記者,他們所從事的綠色林業碳匯也在積極探索標準的構建,已基本構建成一套碳匯產品的生產、計量、監測、核查、認證、注冊系統。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