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光伏電池的轉換率
從以硅片為基礎的光伏電池到高效率的薄膜電池,光伏電池已經發展到了第三代,不僅減少了半導體材料的消耗,基于薄膜技術的第二代電池還可以形成批量自動化生產,大大降低了光伏電池的成本。
電力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趙爭鳴認為,“高轉換率的薄膜電池還能通過較少非光能耗,增加光子的有效利用及減少電池內阻,光伏轉換效率的上限將有新的提高。”
據了解,目前我國商業化生產的單晶硅、多晶硅和非晶硅電池的效率分別為11%~14%、10%~12%和4%~6%,要比發達國家低出1~2個百分點。目前因為多晶硅光伏電池比單晶硅電池的材料成本低,成為世界各國競相開發的重點。
而國際上現已開發出電池效率在15%以上、組建效率10%以上和系統效率8%以上、使用壽命超過15年的薄膜電池工業化生產技術。化合物太陽電池(如銅銦鎵硒)也以其轉換效率高、成本低、弱光性好及壽命長等優點成為新一代光伏電池發展的方向。
如果你欣賞了第三屆國際太陽能光伏大會上的新技術就不會驚異于以上的成績了,在這次亞洲最大的光伏展上可以目睹世界上光伏領域的前沿技術:美國一家公司推出的全球第一條也是唯一一條在2.2×2.6米的超大玻璃基板上制造薄膜硅太陽能電池組件的生產線的雙結膜技術,其面積是目前太陽能電池生產中所使用的最大基板的4倍。
而由林洋新能源光伏研發中心成功研制出長壽命低衰減晶體硅太陽能電池也吸引了眾多人的眼球,這款電池10年內衰減僅為5%,正處在中試線試驗生產階段,如果能大規模應用,其技術將創世界之最。
另外一個讓人頗為感興趣的是由臺灣宇通推出的可捕捉紅光降低成本的“端對端微晶硅疊層”技術。這是一種獨特的工藝,屬于獨有的微晶硅疊層工藝。也就是要在非晶硅層上增加第二個微晶硅的吸收層,因為能夠吸收光譜中的紅光和近紅外線的光能,將能大大提高太陽光能的利用率,最終使得光電轉換效率比單純的非晶硅電池高出50%之多。
僅僅這些還不夠,中國現已研發出便宜高效染料太陽能電池,技術進步的關鍵是一個新的有機染料分子,有機染料比釕化合物更豐富更便宜得到,因此減少了制造電池的成本,這些都是目前能看得見的技術。不斷出新,人類實現“太陽城”的愿望也越來越近。
讓太陽無處不在
你相信電可以在空氣中傳導嗎?這已不僅僅是個構想。一位曾供職美宇航局的科學家約翰曼金斯利用無線電波,將太陽能在夏威夷兩個島嶼之間傳輸了148公里的距離。他宣稱,實驗成果證明這一技術可以將太陽能從衛星傳回地球。
也許是由于島上的接收站太小,只有千分之一的能量被接收到。盡管接收站接收的能量極為有限,但曼金斯認為地面實驗證明通過大氣層傳輸太陽能是可行的,而快速、經濟有效地傳輸太陽能也是可能的。
至于何時要把實驗室里電在空氣中傳導的技術產業化可能還是一個未知數,但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發電站卻要在不久的將來問世。據稱澳大利亞將建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發電站,它的規模相當于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發電站的3倍,而屆時澳大利亞將形成一個覆蓋全國的太陽能能源網絡,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清潔能源國家。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