氰化物與電鍍行業就像是一對“剪不斷,理還亂”的“冤家對頭”。半個世紀以來,氰化物始終是中國電鍍行業揭不掉的“傷疤”。
日前,深圳舉行了中國電子電鍍專家委員會第十五屆年會,年會上與會專家都將矛頭一致對準了氰化物:“劇毒氰化物是全社會的安全隱患,廣東電鍍業‘棄氰’已是大勢所趨。”中國電子電鍍學會榮譽副主席蔣宇僑先生在會上呼吁,廣東電鍍工業應堅持“成熟一項,代替一項”的原則,在“十二五”期間率先“棄氰”,以安全生產為“幸福廣東”保駕護航。
然而,囿于工藝技術限制和中國電鍍行業的實際情況,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廣東省“十二五”完全實現“棄氰”難度很大,但這個方向應該堅持。
現狀
電鍍產業大省“被氰所困”
過去三十年,廣東逐步成為全球電子產品的重要生產基地,廣東的電鍍業也得到長足發展。正如廣州二輕研究所董事長兼所長趙國鵬博士所言,從國內來看,廣東作為電鍍大省是毫無疑問的。最新的《廣東省電鍍行業調研報告》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廣東省電鍍廠近6000家,從事電鍍行業的員工超過100萬人;廣東的電鍍產業約占全國的三分之一;每年全省電鍍廠、點的產值達到500億—600億元人民幣,間接產值5000億—6000億元;年產值超過1億元人民幣的大型專業電鍍廠、點超過30家。
另據電鍍行業核心期刊《電鍍與涂飾》雜志介紹,電鍍企業地區分布上,主要集中在廣州、深圳、東莞、佛山等珠江三角洲各大中型工業城市及其周圍地區。經濟越發達,制造業越興旺的地區,電鍍企業越多。
然而,廣東很多企業仍延用氰化物進行電鍍,這使得廣東電鍍業成為“氰難題”的重災區。據統計2007年以來,電鍍氰化物引起的急性中毒案例,以媒體報道為準的就已有近十人死亡。
除零星的急性中毒案例外,電鍍傾瀉廢水而產生大面積污染造成慢性中毒事件也時常發生。2007年,據南方日報等媒體報道,位于當地水源源頭的揭陽市電鍍工業區70多家電鍍廠每日排放嚴重超標廢水近五千噸。
趙國鵬告訴記者,電鍍中氰化物造成的污染是有的,但是按照目前的治理技術,是完全可以控制的。“實際上,中國目前的電鍍廢水排放標準是全世界最嚴的,甚至比瑞士等很講究環境保護的國家標準都要嚴格。”趙國鵬認為,發生悲劇更多是因為企業在使用和處理氰化物過程中管理不善所致,電鍍行業的偷排現象仍時有發生。
按照國家規定,正規的電鍍企業要獲取氰化物原料,需要經過公安部門的審批;同時公安部門也會對企業的庫存情況作定期檢查。但個別企業不惜鋌而走險,通過走私等非法手段來獲取氰化物。廣州、深圳口岸曾多次查獲過從香港走私企圖入境的氰化物,數額巨大。
此外,不少電鍍園區的實際情況與當初的規劃相差甚遠,管理亟需改善。掛靠在注冊企業下的電鍍企業依然很多,其本身沒有電鍍牌照,而是租賃大企業的廠房生產。
據了解,近年來,廣東省開始嚴格電鍍工業園區監管,指導企業妥善處理處置含重金屬危險廢物。環保廳稱,2010年,梅州市對12家無證照電鍍企業和10家配套電鍍車間進行關閉;肇慶市關閉了四會市福龍電鍍園區;惠州博羅縣亦對110家電鍍企業進行了整治,并關閉了其中的25家,騰出電鍍廢水日排放量4100多噸;而東莞、江門等地也迅速展開行動,并且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探因
技術成本困境讓氰工藝回潮
氰化物的“陰影”一度讓電鍍行業戴上了“高污染、高能耗”的帽子,甚至延續至今。事實上,氰化物的安全威脅一直為人所重視,早在上世紀60年代,我國即開始研究電鍍工業的無氰替代工藝,并未晚于各工業發達國家。
作為32年前即曾出任中國電子電鍍專家委員會首任主任委員的電鍍業學術泰斗,年過八旬的蔣宇僑高工半生致力于電鍍業的“無氰化”。蔣宇僑回憶,上世紀從60年代到70年代末,我國電鍍業在部分領域里初步實現了“無氰化”。但從80年代初開始,電鍍工業規模急劇擴大,出現了有氰工藝的“回潮”現象。
2002年,國家發改委曾經發文,要求電鍍工業在一年之內全面實現無氰化,但考慮到電鍍工業的實際情況,又于次年發文宣布暫緩實施這一進程。
無氰電鍍技術的不成熟與經濟成本高昂,是造成有氰工藝“回潮”的主要原因。
對無氰鍍鋅、鍍銅等頗有研究的趙國鵬告訴記者,盡管氰化物的使用存在潛在弊端,但在做無氰化的研究中愈發發現氰化物在電鍍中確實有著神奇的作用,而且很難被簡單替代。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