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能源局正在編制的“十二五”能源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0GW。是2007年頒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的11倍,屆時平均每年將會有2GW的裝機。
“這將對我國的光伏建筑一體化產業的大規模推廣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在近日召開的“第三屆亞洲光伏峰會”上,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光伏事業部總監黃小東表示。
黃小東告訴記者,光伏發電與建筑結合的優勢很明顯:一是節省空間;二是可自發自用,減少電力輸送過程的能耗和費用;三是節約成本,適用新型建筑維護材料,替代了昂貴的外裝飾材料(玻璃幕墻等),減少建筑物的整體造價;四是在用電高峰期可以向電網供電,解決電網峰谷供需矛盾;五是杜絕了由一般化石燃料發電帶來的空氣污染。
中國的光伏發電市場是否能夠支撐其發展呢?“國際光伏發電市場近年來增長迅猛,這將帶動國內產業規模的繼續擴大。”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主任任東明表示。
據任東明介紹,截至2010年底,全球光伏發電市場累積安裝量達到3700萬千瓦以上,增幅超過50%,全球多晶硅產量也達到了12萬噸。相比之下,2010年我國的多晶硅產量和產業規模僅次于美國和德國,居世界第三;我國的硅片產量、光伏電池產量及光伏電池組件各項產業總體規模居世界第一。
“2008年,中國房屋總建筑面積約500億平方米,其中屋頂面積40億平方米,加上南立面大約50億平方米的可利用面積,目前如果20%安裝太陽能光伏方陣就會有100GW。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黃小東說。
“目前,國內光伏企業90%以上的光伏組件產品仍然需要出口,國內光伏市場在外的現狀沒有得到實質性改觀。面對遲遲未能啟動的中國光伏市場,國家出臺了《推動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的實施辦法》,并啟動了金太陽示范工程,這都將大力刺激國內光伏建筑一體化市場的發展。”黃小東如是說。
據了解,國家與2009年9月下達了首批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示范項目補貼資金12.7億元,共111個項目,總規模91兆瓦;同年11月,國家公布了金太陽示范工程補貼結果,將補助275個項目,總投資將達200億元,其中光電建筑并網項目222個共298.4MW。
2010年,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示范項目補貼政策重點支持應用程度較高的建材型、構建型項目,總投資11.95億元,共99個項目;同年金太陽示范項目補貼120個項目共計272MW,其中13個太陽能光伏發電集中應用示范區。
去年底,財政部等四部門聯合在京召開會議提出,力爭2012年以后每年國內應用規模不低于1000兆瓦,形成持續穩定、不斷擴大的光伏發電應用市場。
據了解,2011的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示范項目補貼政策將預算定在10億元左右。
盡管市場及產業政策均釋放出了利好信號,但光伏建筑一體化的商業化運作仍然存在一些障礙。對此,黃小東闡明了幾點:
“我國發展光電建筑一體化產業的主要障礙與國際上一樣,仍然是太陽能電池成本較高。”據了解,目前我國并網光伏發電系統的建設投資為20-25元/瓦,雖然相比前幾年已經大幅降低,但整體還是比較高,未來還需要從各個方面降低成本。
二是光伏建筑一體化的政策還不完善。據了解,可再生能源在光伏發電上落實不力,全國已經建成的并網光伏發電項目僅有極少數可以拿到國家的上網電價;由于光伏發電不連續的特點,電力部門認為只是增加了電量,沒有增加實際可調度的電力裝機;對于電力部門關心的安全性問題、規模應用對于電網的影響、無功補償以及電網調度等問題都還沒有相應的標準和管理規程。
三是基本標準、規范和技術要求不健全、不配套。生產光伏電池組件及配套蓄電池的企業,雖然都有較完備的產品檢測制度和方法,但有的企業貫徹執行不夠認真;進入市場的少數光伏產品沒有商標及完備的產品說明書和安裝使用手冊。
“具有‘光伏發電’學科的院校或‘光伏發電’的培訓試驗中心等科研機構較少,沒有為培養出一大批能勝任產業發展需要的中高級光伏發電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創造必要的條件。”黃小東說道。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