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恒
3月16日,央視節目曝光了國內著名的所謂意大利品牌“卡爾丹頓”其實是純正國產品牌,雖然在全球范圍都有品牌注冊的記錄,但并不是產于意大利的本土品牌,其動輒幾千塊乃至上萬元的標價,實質是以洋品牌為幌子下的暴利。
品牌虛構,品牌的原生致命傷
央視的曝光對卡爾丹頓影響幾何尚不得而知,但卡爾丹頓官方網站已經不復存在,而卡爾丹頓所依賴的“歐陸頂級品牌”支撐蕩然無存,消費者曾經的的認同感瞬間化作烏有,卡爾丹頓已難續品牌原有的高檔形象。
卡爾丹頓背后,則是對“品牌虛構”的危機預警。所謂“品牌虛構”是指為了讓品牌更好地實現溢價,在法律法規的模糊地帶內,為品牌添加或夸大某些品牌本身并不具有的元素。而這正是卡爾丹頓們的慣用手法——緊緊抓住消費者信任甚至崇拜國外品牌的心理需求,找一個時尚國度進行品牌注冊,而后尋一些歷史元素,取一個歐美名字,設計一個西洋商標,打上“SINCE某年”、“源自某國”的商標,再配之以高檔的終端裝修和高昂的產品定價,為品牌提供充分的背書,從而搖身一變成為國際知名品牌。
長期以來,在市場發展不成熟和市場信息不對稱的環境中,“品牌虛構”給許多新生品牌帶來更好的銷售業績和品牌效應,許多企業將其視為占領市場、塑造品牌的終南捷徑,也讓品牌營銷者們在品牌推廣過程中趨之若鶩。
然而,品牌作為一種復雜的符號,其本質是產品屬性、名稱、包裝價格、歷史、信譽、廣告方式等的總和。它也代表著企業對消費者的終極承諾。這就意味著,品牌傳播的信息必須符合自身的實際資源和承載的真實價值,對消費者的品牌承諾確實是言之有物。否則,“品牌虛構”既是對品牌實際資源的虛構,也是對真實價值的夸大,更是對消費者的言而無信,使得品牌運作從伊始便背負起巨大的法律和道德風險。
因此,“品牌虛構”在某種程度上成就了卡爾丹頓,也成為了毀滅卡爾丹頓原生致命傷。客觀而言,卡爾丹頓發展到今天的規模,絕不僅僅是完全依賴“意大利品牌”、“歐陸頂級品牌”之類的品牌傳播,其在設計、做工、生產、品質和營銷方面必然有獨特的過人之處。只是,偽裝洋貨的“品牌虛構”為卡爾丹頓添加了品牌本身所不具有的元素,是對品牌資源和品牌價值的夸大,這一品牌原罪成為了卡爾丹頓的阿喀琉斯之鍾,一旦被擊中,卡爾丹頓也就轟然倒下。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