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做“太陽王”的黃鳴,力圖在光伏應用領域開辟疆土。
近日皇明太陽能集團(以下簡稱“皇明”)董事長黃鳴公開宣稱,計劃在未來3年建設高效光伏項目,包括年產150兆瓦太陽能晶硅電池切片和300兆瓦封裝產業化生產線。
與國內光伏“大佬”們動輒吉瓦級的生產能力相比,150兆瓦似乎有點無關痛癢。但是皇明此番正式宣布,進軍光伏發電領域,是因為這個國內的太陽能熱水器“大佬”覺得太陽能熱水器市場已經空間有限,還是發現了光伏市場是下一個藍海?
“150兆瓦只是開始”
作為光伏行業的“后來者”,皇明的這一步邁的頗為謹慎。
對于此次對外宣布的年產150兆瓦晶硅電池切片項目,皇明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光伏項目負責人徐志斌強調,項目一期大概會投入4億元到5億元。“150兆瓦的規模確實不大,但是一個橋梁,幫助打通從設計研發的前端、到安裝應用的終端所有環節。這150兆瓦只是一個開始。”
皇明的“陽謀”還不僅如此。據了解,以太陽能熱水器起家的皇明,2010年已經開始重新定位,目前已經將光熱、光伏和節能建筑三塊都分開來經營。公開資料顯示,2010年10月以來,皇明光電事業部在拿下西藏日喀則756盞太陽能路燈工程之后,又先后成功中標西藏那曲、濰坊濰城區、廣東湛江和壽光晨鳴、德州福利院太陽能照明工程;濟南森林公園并網光伏工程、濰坊濱海創業大廈獨立光伏工程,中標金額已突破1600萬元。這自然給了黃鳴極大的信心。
不過,要從光熱市場的老大交椅,轉向對技術、資金要求更高,海外市場競爭已經很激烈的光伏市場,皇明首先面對的問題就是,如何在硝煙彌漫的光伏市場殺出一條“血路”。
據介紹,此次皇明光伏項目建的是適合終端應用的生產線,專門針對終端應用,比如適合建筑一體化的產品(BIPV)、適合景觀等燈具的雙面電池、可追日的發電單元等,而不僅僅是生產組件銷往國外。
徐志斌表示,就目前光伏項目而言,由于封裝這一環節直接面對市場,所以皇明未來會將封裝規模做大,目標是5年之內達到吉瓦級的規模;而電池切片再往上的上游環節目前重在探索和研發,摸清楚行業標準和關鍵技術,因此規模不會太大。
顯然,皇明將重心放在了終端產品的開發與運用上。從這個角度看,做光熱產品多年的皇明,或許比尚德、天合等市場在海外的光伏廠商更容易放低身段。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