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中國首部“全球核態勢評估報告”,昨天(10日)由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軍控與國際安全研究中心發布,這是中國學術研究機構第一次公開發布有關全球核態勢的評估報告。
“首次”、“核態勢”、以及“公開發行”,這些關鍵字讓這個名為《全球核態勢評估報告:2010—2011》的報告吸引了各方眼球。在全文約23萬字的《報告》中,究竟會關注核領域的那些焦點問題?以常冠以“絕密”的“核”為研究對象的報告,又到底是如何出爐的?
《新聞縱橫》值班編輯馬文佳昨晚第一時間獨家專訪了報告的主要撰寫人之一、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滕建群。他首先介紹了“全球核態勢評估報告”所關注的焦點問題。
滕建群:核歷來是非常神秘的一個話題,但是我們力爭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描述過去一年在核領域,包括軍事和民用兩個方面核領域里面所發生的重要重大事件。比方說美俄雙方簽署新的戰略武器條約,美國發表的新版本的核態勢評估報告,比方說去年4月召開的核安全峰會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我想通過這樣一本書,來對過去一年和領域發生的重大事件進行一個回顧,同時邀請專家進行點評。專家也非常有意思,不光有中國的專家,用中國的視角來看核領域發生的事件。而且我們也邀請國際上比較知名的一些專家對過去一年發生的事件進行點評。所以這個報告出來以后我覺得還是比較有分量的。
滕建群:我們所涉及到的事件都是公開,我們提出的觀點都是基于公開資料提出的。只不過是把現有的材料進行加工、提取有觀點性的東西介紹給讀者,這樣讓讀者一看就明白原來這個事件是這么回事,背后是什么原因,專家和學者也做了詳細的介紹。參加這個報告的撰寫的也涉及到像美國著名的斯坦福大學的約翰·劉易斯教授,他今年已經80歲了,他現在還活躍在國際軍控與裁軍比較前沿的位置,比方說他把美國的核物理學家2004年第一次帶到朝鮮,參觀寧邊反應堆。去年也是他帶著美國的一個核物理學家到了寧邊,回來后發表了朝鮮核能力重新評估的報告,我覺得這些親歷的東西,是非常有說服力的。
美國的五角大樓在去年4月,公布了名為《核態勢評估》的報告。同樣都是關于“核態勢”,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公布的這份報告與美國的那份,是否存在著本質的不同呢?
滕建群:雖然名字有些相同,但是我相信如果讀了美國的《核態勢評估》報告和我們公開發行的《全球核態勢評估報告》是兩個概念。美國的《核態勢評估》報告是每四年發表一次,主要是對美國的核政策、核建設、核力量部署包括所涉及的核力量打擊的目標進行一個限定。但是大家去年看到奧巴馬政府發布的《核態勢評估》報告它顛覆了這個傳統,它公開了這個報告的內容,很多內容都沒有了。我們開玩笑叫核政策。同樣都是NPR三個字母,中間的字母代表兩個意思,一個是核態勢,主要是核力量的部署問題。比方說有多少核彈頭,目標設置在什么方向;核政策主要是在什么情況下使用核武器,發展的宏觀方針是怎樣的,所以去年美國的《核態勢評估》報告與以往的有極大的不用,我們的報告是評估綜述一年里在全球核領域發生的重大事件,與美國是有本質不同的。
既然如此,那么目前全球核態勢的走勢究竟如何?其中各方關注的核武器問題,還要面臨著怎樣一個任重而道遠的局面?滕建群研究員從不同的研究角度,為我們梳理了當前全球面臨的核問題。
他認為從全球角度來看,雖然核戰爭在遠離我們,核裁軍也一直在進行,但核威脅依然存在。從地區角度來看,核擴散對地區安全正在構成威脅。滕建群特別指出,恐怖分子對核武器的應用,會對全球安全帶來嚴峻的影響。
滕建群:用某些大國政府發展的官方文件的的話來說,很短時間內能夠消滅一個國家的不是淡水、不是空氣、也是不是能源,而是核武器。那么從非國家行為體,也就是用個體組織來看,那么恐怖分子這么多年一直在竭力獲取不一定是真正意義的核武器,比方說放射性的元素,我們看到911調查委員會后來發表的報告中就指出,當時拉登在設計攻擊的目標的時候,就設計攻擊美國的核反應堆。如果隨便摧毀一個核反應堆的話,那么后果不堪設想。另外一些放射性的元素,如果把它放置人口稠密的地區,在地鐵、機場,它對心理的打擊,可能是很多年、甚至終生都帶來傷害的。所以我們慶幸到目前為止世界上還沒有一起使用放射性物質、使用粗糙的核武器也就是術語“臟彈”來打擊一個目標、攻擊一個地區的事例,但我們也越來越看到國際社會的核走勢是越來越嚴峻的。所以我們做這樣一個報告,希望警醒國際社會在核問題上應該調整自己的政策,應該反思,所以我們做個評估也是為了展望未來,我們明年還會繼續做這個報告。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