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東莞東江水務公司與清華大學簽約,合作研究季節性飲用水污染處理技術。蘇仕日攝
前天上午,東莞市有關單位和清華大學簽約,正式參與國家水專項課題研究。供水部門表示,如果項目成功并得以轉化應用、市民有望用上更清澈、口感更好,優質安全的自來水。
突發水污染事件可提前預警
昨天簽約的項目是季節性污染原水預處理和常規處理工藝強化技術集成與示范。供水部門表示,東莞對這一項目有著現實的需求。“北方枯水季原水污染影響較明顯,東莞汛期由于泄洪排澇存在原水污染風險。”此項研究,將為東莞后備水源聯合調度工程研究提供水質保障和預警技術保障。
東莞超過90%的水源來自東江,后備水源缺乏。正在開展的東江與水庫聯調工程,就是試圖將9個主要水庫列入后備水源。但有部分水庫不能達到飲用水功能標準。此外,東江流域綜合調水力度不斷加大,上游來水也將直接影響東江東莞段水質。此次課題研究成功后,將能有效監測原水水質變化。
據了解,目前除了規定的檢測監測外,很多水廠對于水質主要采取生物監測等方式,觀察取水口附近生物活動變化,輔助判斷水質好壞。“未來我們可能在上游采取更多觀測檢測技術,在水到達東莞前就能知道質量好壞,突發水污染事件提前預警能有效提高應對措施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有關專家說。
水廠工藝將改善
據了解,東莞目前有上百家自來水廠,大都沿用傳統的生產工藝,包括混合、反應、沉淀、過濾、消毒等流程。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一些水廠取水的原水水質發生了變化,因此需要開發更新的技術,改善水廠生產工藝,強化質量安全保障。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