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食物權特別報告員德舒特(Oliver De Schutter)23日在京表示,中國需要采用一種更為可持續的種植方式來保持當前的生產水平,而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預計到2030年,氣候變化會使得中國農業產出下降5%到10%,因此發展低碳農業至關重要。
德舒特是于昨日在結束了為期9天的首次訪華之行后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做出此番表示的。他說,耕地面積縮減,土地大面積退化,這些問題使得中國保持現有農業產出的能力面臨威脅,城鄉差距擴大也對中國人享有的糧食權利提出挑戰。
他提醒說:“一個國家的農業產出與實現國民的糧食權利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人們獲取糧食權利的基礎是擁有收入,只有擁有收入,才能去購買糧食。除此之外,人們還需要可持續的糧食系統,不僅能滿足現今的實際需要,同時不會損害一個國家滿足未來需求的能力。顯而易見,實現這兩個條件現在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自1997年,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發展、森林補植方案的開展和自然災害的影響,中國已經喪失了820萬公頃(約合2002萬英畝)的耕地。“今天,中國37%的土地都在退化,人均可使用土地面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耕地面積的萎縮是對中國維持現有糧食自給自足能力的主要威脅,加劇了了土地競爭,使更多的人喪失了自己的土地。”
德舒特表示,中國最近糧價飛漲,對未來有著重要的預示作用。如果要保持當前的生產水平,中國需要采用一種更為可持續的種植方式,而這種方式在中國云南省已獲得試驗成功。云南通過將易受災的稻米品種和抗災性好的稻米品種混合耕種,使產出率提高了89%。
此外,德舒特還表達了對中國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擔憂。如果算上公共服務領域的開支分配,城鄉收入比現已幾乎達到6比1。他指出,由于地方政府沒有足夠的資金完成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導致政府在提供基本服務過程中收取費用,或者限制獲得服務的人群范圍。而巨大的收入差距正是造成過去幾十年來1.44億人進城務工的原因之一。
“農民進城務工是個值得關注的問題。他們通常在非正式的領域工作。現今的戶口制度使得他們無法獲得城市的許多基礎服務。”德舒特說。
訪華過程中,聯合國食物權特別報告員還討論了土地征用、西部省市自治區游牧民族現狀、與食物權有關的營養問題和政府糧食安全管理的透明度問題。基于其訪華之行,聯合國食物權特別報告員將在2011年向聯合國提交相關報告。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