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提出“要把節水灌溉作為一項革命性措施來抓”,要求各地大幅度提高水的利用率。全國正在深入開展節水灌溉工作,并努力建立節水型農業和節水型社會。但是,目前人們對節水灌溉仍有不同的理解,從而影響了節水灌溉工作的全面規劃及其工程效益的充分發揮。
灌溉是人工補充農田作物生長所需水分的技術措施,一般要經過輸配水、田間灌水和作物消耗水三個過程。輸配水主要通過各級渠道來實現,對土質渠道而言,一般從水源到田間進水口,約有50%的水量會滲漏損失掉。田間灌水是指灌溉水進入田間以后,將分配到一定灌溉面積上,以滿足作物生長需要。在此過程中,一部分水會形成深層滲漏損失,一部分水會通過土壤蒸發損失,還有一部分水量可能會從地表流失。如果田間灌水方法不當,用水管理粗放,田間水量損失可以占到進入田間水量的30%~40%。作物消耗水是指作物根系從土壤層中吸取水分供其生長并最后形成作物產量的過程。如果灌水過多,棵間蒸發量大,作物騰發量過多,也會造成水量損失。上述第一、第二個過程中的水量損失直接影響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目前我國渠灌區的灌溉水利用率平均為0.4。第三個過程的水量損失不大,可以通過覆蓋保墑和其他農業措施來減少。
因此,節水灌溉可以定義為:通過采用各種工程節水技術措施、農業節水技術措施和行政管理節水措施等,來節約或減少從地表水(河流、水庫等)、地下水或其他水源中引取的灌溉水量。這是通常所講的節水灌溉。從這一角度出發,全國性的節水灌溉行動正在進行中。節水灌溉還有另外一個定義,就是從廣義的節水概念和水文循環觀點出發,即節約水資源量。它是通過各種措施,減少從某一流域或地區排向大海的地表水、無效流失水量的地下水以及從地表失散的無效蒸發量、過多的作物騰發量。因為上述4種情況都是無法回收的水量。但人們可以控制,把它減少到最低程度。由此減少的水量就叫水資源節約量,有人認為這是真正的節水。這種定義容易引起人們的誤解:認為渠道可以不進行防滲,讓其滲漏后進入地下水,抽上來又可再利用;田間深層滲漏和廢泄水量,也不算浪費,流到地下水又回歸水中后,仍然進入了水循環,水資源總量并沒有損失等。
上述兩種定義可以共存,并不矛盾。節約灌溉用水量,可以減少引取的水資源量,實質上仍是節約了水資源量,兩者是可以統一的。因此,各地在制定農業節水規劃時,既要重視節約灌溉用水量,又要重視節約水資源量,并應根據當地的自然和經濟條件,使兩者結合起來。一船灌溉水都要通過修建灌溉工程才能取得,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和勞力,因此引入灌溉系統后的水,就不能任意浪費。例如在沖積扇地帶修建渠道,滲漏損失很大,如果沒有防滲措施,灌溉水就難以流到田間;一些填方地段或土壤透水性大的渠段,即使投資較大也應考慮防滲;但對一些挖方渠段,土壤透水性小,如果防滲投資大,也可以不防滲,滲漏水量可以補給地下水,使其轉化為地下水資源;特別在一些寒冷、地下水位較淺、襯砌工程易受凍脹破壞的地區,是否進行襯砌,則要慎重研究;對于進入田間的灌溉水量,不僅要采取工程技術措施,如平整土地、選取合理的溝畦規格和放水時間及流量等,改進地面灌溉狀況,還要因地制宜地采用先進的噴、微灌技術等,減少水量損失,提高田間灌溉水的利用率。同時,各地還要重視采取農業技術措施,減少無益的棵間蒸發和農作物騰發量,提高灌溉水的生產率。在某一流域或地區進行節水規劃時,既要做好水資源的全面規劃,對地表水、地下水和灌區回歸水等進行統一調度和分配,同時要強調各用水部門厲行節約用水,特別是節約農業用水,以達到水資源量的綜合利用。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