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沖森
中國應該把一些有優勢的行業先發展好
當中國讀者看到書名《當中國統治世界》時,可能既憧憬,又詫異。在西方世界一會兒“中國崩潰論”、一會兒“中國威脅論”甚囂的氛圍下,中國怎么可能統治世界呢。
而這本書的作者卻是英國人馬丁•雅克。現年65歲的馬丁•雅克自稱:“我實在對自己的國家以及整個西方文明厭倦了。”他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學貫東西,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亞洲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曾在京都立命館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任教,創辦英國智庫Demos,曾為《泰晤士報》、《衛報》等撰寫專欄。
不要被西方發展思路所誤導
《經理人》:以“當中國統治世界”作為你的書名,坦率地說,你是為取悅中國讀者,還是真的認為中國未來能統治世界?
馬丁•雅克:書名是2003年英國的編輯建議的。我開始不覺得這是一個好標題,但過了一段時間發現,這也許是一個挺吸引人的標題。這本書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的理解。人們并不認為中國在統治世界,這只是一種字面上的表達形式。中國不會像英美帝國那樣強權地統治世界,但中國會是一股強大的力量在經濟等方面發揮影響力。
《經理人》:那你認為中國企業離引領世界發展的距離有多遠?
馬丁•雅克:究竟需要多久,取決于什么行業。比如中國的銀行業就已經有強勁的實力。但中國的銀行不要被西方的銀行發展思路所誤導,不要走西方的老路。其他行業如石油、鋼鐵等非常有潛力。像高科技行業,如百度需要多久才能在全球化上超越谷歌,這不好說。像汽車行業至少需要花上10年,但如果中國政府支持的話,那它的步伐走得會更快。但我疑惑的是,為什么中國地方政府官員買車時不買國產品牌的?我在中國參加一些重要活動時發現,幾乎都是進口車或合資車。
《經理人》:不僅僅汽車業是這樣,中國經濟界的一些精英人士也日漸西化。在企業界,通常以西方企業的管理標準來權衡中國企業的管理問題。
馬丁•雅克:我對這種現象不感到特別驚奇。中國公司發展非常快,但技術等方面又比較薄弱,所以勢必有向西方學習的趨勢。學習西方并不是完全復制它。其實,西方企業的傳統管理方式也有很大差別,比如美國更趨向于短線型的領導方式,企業階層官僚感不是特別強,而德國比較重視企業階層官僚感和發展的長期性。日本的管理方式也不同,非常尊崇領導,企業文化很有效。韓國又不一樣。中國不只是學歐美發達國家,日本、韓國都要學。中國企業學習西方公司,但不會完全變成西方公司,永遠會保持自己的特色,這是文化影響所致。
金融系統受政府監控很明智
《經理人》:外界普遍認為,中國金融系統面臨管理滯后、在國際上沒有話語權兩大瓶頸。該如何突破這兩大瓶頸?
馬丁•雅克:西方的金融系統管理也不是非常先進,金融政策也不一定正確,中國不能一味地復制西方的管理經驗。金融業在英國的GDP中只占8%左右,銀行系統有不少壞賬、呆賬。一年半前,在英國,存在銀行的錢都取不出來,當時有家銀行都快倒閉,最后政府拿納稅人的錢去救銀行。這樣的金融系統非常不健康,是一種倒退。政府這樣做是在賭博。
中國金融系統受政府監控力度大,這是很明智的,也許是未來金融系統發展的方向。中國銀行的存款非常高,而西方銀行都沒什么存款,中國可能會成為它們的債主,像中國成為美國的債權國。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已經擁有話語權了。但要有話語權,我們要有自己的方法,而不是走西方的老路和遵循西方的游戲規則。中國金融系統應該從西方這幾年的金融危機中吸取教訓。西方的金融系統是一種賭博,喜歡把錢投到一些高風險的金融產品領域。
中國金融系統變革的步伐非常慢,我非常欣賞。上世紀90年代,人民幣匯率進行改革,后來遇到亞洲金融危機,改革放慢甚至停止。中國現在的貨幣政策是正確的,這樣可以防止錯誤的發生。
《經理人》:西方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總是周期性地爆發經濟危機。中國未來有沒有可能也像西方國家那樣發生周期性的經濟危機?
馬丁•雅克:這取決于中國政府的政策和調控,但至少20年內不會出現這樣的經濟危機。人民幣不能自由買賣,外匯監控非常嚴格,政府這種做法非常謹慎,且改革有些緩慢,其實這樣做很明智,不受那些買家控制。美國金融系統就是因為不受監控,太過自由化,才造成現在出現很多問題。人民幣也存在問題,但至少短期內不會特別嚴重。隨著人民幣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可能變成一種世界貨幣而取代美元,但中國貨幣政策變化的步伐不會特別快。
應把優勢行業先發展好
《經理人》:人民幣國際化會逐步進行,但中國企業早就在努力推進國際化,只是真正數數,發現幾乎沒有公認的國際化品牌。為什么呢?
馬丁•雅克:這個現象很正常,因為中國是在過去30年突然發展起來的,現在才開始有自己的產品。品牌的樹立需要時間積累。
《經理人》:在2010年全球500強企業中,有54家中國企業上榜,而2009年是37家。但外界認為,中國企業是大而不強。你如何看?
馬丁•雅克:表面上看,中國經濟在銀行、電信、石油、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比較好,高科技公司大多數沒有進入世界500強。比如百度與谷歌相比,在中國市場占有率比谷歌大,但在全球則遠比不上谷歌,也沒有谷歌的影響力大。去年中國有那么多企業能進入世界500強,特別是銀行業,是因為在金融危機的情況下,西方很多銀行都不行了。總的趨勢來看,中國企業在上升,西方一些公司實力大不如從前。
《經理人》:未來5年,你看好中國哪些行業的企業能進入世界500強?
馬丁•雅克:收購是中國企業發展的一個戰略,買入西方一些不行的公司,像聯想收購IBMPC、吉利收購沃爾沃。中國的公司以收購為現在主要的政策,是因為中國人覺得時間更為緊迫,這樣才能加快發展速度,縮小與西方的差距。收購西方公司看起來很可行,但執行起來會面臨很多問題,如勞動力成本、文化差異等問題。TCL收購法國的施奈德最后失敗,因為中國和法國的文化、市場不同,要讓公司員工接受中國的管理思維和形式很難。如果TCL收購的是一家發展中國家的公司,面臨的市場環境可能就更為熟知,操作起來可能更容易一些。吉利收購沃爾沃到底能不能成功,也只能拭目以待。
中國應該把一些有優勢的行業先發展好,如銀行、建筑、鋼鐵、能源、鐵路等,為未來在世界上占據更重要的位置。在未來10年、20年,西方經濟尤其銀行業,很難恢復到經濟危機前的狀況;即使恢復了,也是一種低迷狀態。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