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內競爭最為激烈的一個行業,制造業各種各樣的競爭手段層出不窮,除了百試不爽的價格戰之外,不實宣傳和惡意中傷行為等惡性競爭比比皆是。事實上,惡性競爭行為普遍存在于包括家電業在內的整個中國制造業,而這樣的無休止的內耗也消蝕了中國家電產業的競爭力。
前一陣子鬧得沸沸揚揚的國美電器內耗讓其競爭對手蘇寧抓住了擴張機會。在蘇寧強悍而猛烈攻擊下,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到今年年底,蘇寧總門店數將超過國美總門店數。雙方的戰略目標也由此拉開了差距。國美電器公布的新五年計劃只提出店面目標為2000家;蘇寧電器則在其未來“十年規劃”中,計劃建成覆蓋全國2000多個縣級和發達地區鄉鎮市場的3000家門店連鎖網絡。
“國美事件”并不只是個特例,在中國制造業,這樣的內耗其實由來已久:制造商與制造商、制造商與渠道商、渠道商與渠道商之間的爭斗比比皆是,甚至上演拳打腳踢的“全武行”。“競爭”一詞,原本包含兩個意思:一個是做大蛋糕,一個是分配蛋糕。做大蛋糕需要的是核心技術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只有做大了蛋糕才能分到更大的市場份額;但在一些中國制造業廠商的眼里,競爭似乎從來就不是“做大蛋糕”,而是“拆臺”的意思。只要我能讓你消失,市場份額不就是我的了嗎?為什么還要花工夫去做大蛋糕呢?
首先,企業的市場化競爭程度不高。企業參與市場競爭時,更多的不是考慮市場客觀現實,而是希望通過人的主動性改造。其次,企業的競爭手段低下。企業之間的競爭還停留在低層次的口水戰、價格戰中,將希望寄予貶低競爭對手踩在競爭對手肩膀上發展。第三,企業發展缺乏戰略,不講戰術。我國濾油機制造業市場雖然起步晚,但發展迅速,短短二十多年時間就走完成了其他國家近百年的發展歷程。但是,我國制造業企業在市場競爭力、未來市場發展方向等戰略戰術的把握上缺乏優勢。
中國制造業應該摒棄低端的價格戰、概念戰、口水戰,去關注消費者共同需要的東西,走創新發展之路,而不是相互拆臺。長期的非理性競爭產生了一些不應發生的技術爭論,并且將這些技術爭論引入到市場營銷和對消費者的導向上,出現技術爭論市場化的不良傾向,造成行業的混亂。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