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新能源研究所夏永姚教授課題組關于水系鋰離子電池的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找到了導致水系鋰離子電池循環性差、即壽命偏短的核心問題。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國際一流學術刊物《自然—化學》(《Nature Chemistry》)雜志上。
水系鋰離子電池具有價格廉價、無環境污染、安全性能高、高功率等優點,這種電池將來可望用于風力、太陽能發電等能量儲存、智能電網峰谷調荷和短距離的電動公交車等,但受循環性差等制約一直無法投入實際應用。
夏永姚教授課題組自2004年起一直從事鋰離子嵌入化合物在水溶液電解質中的研究。經過一系列的實驗和分析,研究人員證實,在水和氧氣存在下,作為電池負極的電極材料會被氧氣氧化是造成水系鋰離子電池容量衰減的主要原因,而通過電池密封消除氧氣氧化、選擇合適的電極材料負極和碳包覆正極,就能大大地提高電池的循環性能,將電池10分鐘倍率從充放電100次容積維持率低于50%提高到可充放電1000次循環,容量維持率在90%以上。
夏永姚教授對記者說:“雖然研究對提高水溶液鋰離子電池的循環性能提供了重要指導,但是水系鋰離子電池真正能實際應用還有一定距離。”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