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友好型農業經濟模式,就是把可持續發展思想和循環經濟理念應用于農業生產領域。其特征是實現農業產業鏈的物質和能量梯次閉路循環利用,從根本上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和農業消費方式,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重慶市東南民族地區地大物博,物產豐富,但人均資源卻相對貧乏,人均土地占有量和水資源占有量相對低于全國人均占有量,且重慶市東南民族地區農業人口眾多,由于粗放型經濟開發模式,農業自然環境污染相當嚴重。有限的農業環境和資源承受著很大的壓力,對重慶市東南民族地區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有很大的制約作用。因此,必須轉變傳統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大力發展環境友好型農業。
發展環境友好型農業,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農業經濟增長方式、減輕農業資源與環境壓力、解決污染的一場革命,是民族地區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最佳途徑。
民族地區發展環境友好型農業經濟,必須重點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要促進農業生產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建立環境友好型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有利于緩解資源貧乏的壓力,而保護農業生態環境,通過生態建設提高農業生態環境質量,更是保障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前提。
二要完善機制,因勢利導,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和推動作用。利用各種媒體和宣傳形式,加大對環境友好型農業經濟的宣傳力度,使環境友好型農業經濟理念深入人心。扶持一批科技農民率先發展環境友好型農業經濟,并以相關政策激勵更多的農民自覺發展環境友好型農業。
三要有關部門協調,社會共同參與。發展環境友好型農業經濟是涉及農業、環保等多部門的綜合問題。必須建立適應發展的環境友好型農業經濟,建設循環型社會需要的人口控制、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等制度體系,創造良好的人力、財力條件,從而有利于環境友好型農業經濟的發展。 丁光躍 劉發生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