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膜處理技術
膜濾法是新興高效分離技術,系用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薄膜作介質,以附加能量為推動力,對雙組分或多組分溶液進行過濾分離的處理方法。
一般說,對于濁度和細菌可用微孔精濾膜去除,例如大同市水司曾用中孔纖維膜微濾設備對水庫微污染水進行了試驗,出水濁度0.1 NTU,細菌總數趨于0等;對于病毒、天然有機物,可用超濾膜去除;納濾膜可去除水中的鈣、鎂離子、消毒副產物、農藥、表面活性劑等;反滲透膜可去除更小的無機離子與有機物等。
過去膜處理在凈水處理上主要用于工業制水,近年來隨著膜工藝的發展,其成本有所降低,已逐步滲透到生活飲用水領域。目前國內在小范圍的優質水供應系統及瓶裝水處理系統中已普遍采用了膜處理技術。
與常規水處理技術相比,膜處理技術能去除水中尺度更小的物質。通過膜處理還可以去除賈第氏鞭毛蟲孢囊和病毒,減少常規消毒的副產物生成,而且可以不投藥劑,避免了化學藥劑的副作用。
雖然目前城市水廠普遍采用膜處理的條件尚不成熟,但膜處理技術的發展前景十分光明,隨著膜制造技術的發展和成本的不斷降低,今后該技術將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
(5)富營養化原水的除藻技術
近些年來,水庫及天然湖泊水被大量用作城市的供水水源,這些水源由于富營養化而在夏季大量滋生藻類等。因此,除藻已成為我國水處理的一個重要課題。
(6)安全消毒
由于技術和經濟條件的限制,液氯是目前國內水廠使用最多的消毒劑,也有少數水廠采用二氧化氯或次氯酸鈉作消毒劑。面對復雜的原水水質,采用更安全的消毒措施,選擇即經濟又安全的新型消毒劑以及尋找合理的投加方式都是未來發展的方向。
(7)排泥水處置
凈水廠生產廢水(沉淀池或澄清池的排泥水以及濾池的反沖洗水)約占城市用水量的4%~7%。雖然水廠排泥水中無機成分占絕大多數,但其懸浮物濃度很高,如果將這部分水直接排入水體,不僅是對水資源的一種浪費,還會對受納水體造成污染。
研究發現,以鋁鹽作為混凝劑的污泥中氫氧化鋁濃度的增加會導致底棲生物死亡率隨之升高;而污泥的沉積作用則會造成水體中某些魚類食物短缺,影響魚卵的成活率。此外,給水污泥中還存在許多其他的污染物,如有機物、重金屬離子、砷、氟、硝酸根和放射性物質等,也會對水環境質量產生影響,造成江河上、下游及不同區域之間形成“先排出,后吸入”的惡性循環。
目前國內只有少數水廠(如上海閔行水廠、深圳梅林水廠、杭州蕭山自來水公司南片水廠等)對排泥水進行處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隨著環境保護力度的日益加大,自來水廠實施排泥水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處置勢在必行。但由于缺乏實踐經驗,對不同水源、不同水處理工藝所產生的排泥水的處理工藝、脫水方式以及預處理藥劑的合理選取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8)小城鎮適用工藝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進程加快,尤其是近年來在“小城鎮,大戰略”思想的指導下,我國小城鎮的建設和發展更快。目前,我國小城鎮建設己經步入一個充滿活力的全新時期。總體而言,我國小城鎮供水基礎設施已具備一定基礎,但發展不平衡,供水基礎設施整體現狀水平不高。到目前為止,關于小城鎮給水處理的經濟適用性技術工藝方面的研究工作還很欠缺。
應根據小城鎮工程資金不足、技術管理水平不高、經濟物質力量欠缺等特點,因地制宜地研究其處理工藝,多開發一些土建工程量少,投資小,占地省,操作管理方便的實用技術工藝。
(9)水質檢測
面對日益復雜的水源水質,水質檢測技術應能及時地反映出水中某些微量成分對用戶的危害。如何使水廠的水質檢測系統能夠快速、準確、方便的檢測到它們的存在,是今后一項艱巨的任務。
(10)水質穩定
由于水廠(特別是采用地表水作為水源的水廠)的處理效果容易受到原水水質及處理環境等因素的變化影響,出廠水水質都會產生或大或小的波動。隨著對生活飲用水水質要求的全面提高,如何將出廠水水質變化穩定在理想的范圍內也是今后需要認真研究的凈水技術之一。
3. 結論
目前我國自來水廠技術工藝的使用情況已形成以常規處理工藝為主體,預處理、深度處理工藝作補充的局面。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水質標準的逐步提高,一些安全性高、能耗省、藥耗低、占地少、操作管理簡單的新處理技術工藝將是未來發展的方向。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