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渡期“特色”
2007年9月14日,國家發改委辦公廳下發的《我國醇醚燃料及醇醚清潔汽車發展專題報告(征求意見稿)》中,確定甲醇燃料為今后20?30年過渡性車用替代燃料。2009年4月17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國石油和化工產業振興機遇研討會上,這一觀點被再次強調。
盡管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專家委員會常務副主任榮惠康表示,目前這份報告仍在征求意見中,但新的燃料甲醇標準的出臺無疑表明了此前被遲滯的進程正在加快。
2008年5月,上海內燃機研究所新能源發動機及電動技術研究室經理蘭志波就曾表示,目前M85高比例和M15低比例兩個車用甲醇汽油國家標準已經制定完成,只等待國家標準委的最終頒布。
很明顯,與純電動、氫動力乃至目前最為火熱的插電式混合動力等新能源形式相比,甲醇汽油仍是最現實的新能源路徑。尤其在中國,不僅甲醇燃料的“過渡”特性表現明顯,還因為中國煤炭和天然氣資源的高儲量而成為明顯的“特色”替代燃料。
不過反對的意見也同樣理由充分,制備甲醇的煤炭仍屬于不可再生的一次性能源,并且甲醇汽油并不是零排放。此外,隨著金融危機后歐美汽車企業全面轉向混合動力領域,這項技術的發展在中國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速,其同樣被普遍認定為傳統石化燃料和純電動車之間的主要過渡形式。
在此局面下,甲醇燃料要與混合動力爭奪這個“過渡階段”的主導地位幾乎已成定局。這種競爭背后當然也有利益的導向因素,作為擁有全球最大煤炭儲量的中國,煤炭開采和煤化工企業因其行業規模而擁有相當的話語權。
從另一個方面而言,在陜西、陜西、河南等煤炭、甲醇的生產和使用大省,車用甲醇燃料的產業化運行多年前就已經開始。以山西省為例,“六五”期間就已經開始甲醇燃料車用的探索,“十五”期間進入產業化示范運行。
目前在山西省范圍內,參與甲醇燃料的企業門類涵蓋了從甲醇燃料及添加劑的生產開發,到甲醇專用發動機制造、甲醇專用加注設備和尾氣凈化催化轉化器生產制造,還有針對車輛使用純甲醇燃料的改造技術。
“十五”以來山西省已累計銷售M15甲醇汽油20萬噸,加注車輛超過1000萬輛次,近3年累計銷售M85和M100甲醇燃料6萬多噸,生產和改造的高比例甲醇燃料汽車1440輛。目前低比例摻燒的M15甲醇汽油,已經在山西全省范圍內推廣使用。
榜樣與彷徨
談到甲醇汽油的話題,最容易讓人產生聯想的,無疑是巴西這個同樣屬于“金磚四國”,也同樣石油資源匱乏的國家。借助其盛產甘蔗的優勢,巴西的乙醇汽油幾乎成為全世界車用替代能源討論中必不可少的話題。目前巴西已成為全球第二的乙醇生產國和最大的乙醇出口國,2008年其乙醇產量達到264.5億升,當年甘蔗產量的55%用于生產燃料乙醇,乙醇的消費量已占到全國汽車燃料消費量的43%,其雙燃料汽車目前已經達到500萬輛。
中國甲醇燃料呼吁者無疑希望甲醇在中國也能取得如此地位,相比生產乙醇占用耕地帶來的生態環境惡化和毀林等負面影響,取自煤炭的甲醇顯然更具優勢。但目前中國政府在車用替代能源路徑選擇上的模糊態度卻讓這些人有點彷徨。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